biocommunication with plants (2)
昨天起個一大早去陽明大學聽了 "Primary Perception: Biocommunication with Plants, Living Foods and Human Cells". Backster 本人因為腳受傷沒能前來台灣, 因此由他的助理研究員 Franci Prowse, 做了一個鐘頭精彩的分享. Franci Prowse 表演了一段口笛與歌唱做為開場, 放了許多的 slides 與照片, 從四十年前, Backster 如何開始這個方面的實驗, 到她加入他的實驗室, 一直到後來陸續發生的一些事情, 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前來踢館, 又如何戲劇性地從反對 Backster 到力挺 Backster. 其中當然也放了一些實驗紀錄, 以及他們研究中所發現的各種有趣的事. 相當輕鬆而有趣. 對於有人尋問, Backster 這一連串的研究背後是否有什麼假設或理論? Prowse 卻這麼回答: "i'm not a quantum physicist (量子物理學家), i'm just a psychic (追求精神事物的人). you should ask quantum physicist." 她說, 這些實驗持續了四十多年, 至今還在研究, 她只是要讓大家知道, 確實已經有這些現象, 而需要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來探索這些現象背後的意義.
這個研討會最大的宗旨, 其實就是要大家放寬心胸, 不要被自己的眼界所限制了自己. 工研院測量所的施學競在研討會上提到, 科學本身目的就是要探索未知的事物, 但現在的科學方法, 卻都是完全認識了一件事物之後, 才承認它的存在. 尤其目前各種量測裝置的解析度是非常有限的, 若量測裝置的技術沒有突破, 則科學也認識不到量測得到的之外的東西. 因此科學的進展是非常緩慢的. 更不用說人類所能見的, 還只是光譜中的一小段, 所能聽到的, 也只是聲域範圍的小部份. 相對於人類, 動物 (例如狗) 卻還能見到人所不能見, (或如海豚) 聽人所不能聽. 在 X-ray 發明以前, 也是 90% 人質疑 "有一種光, 可以透視人體", 因此, 面對科學, 我們應該要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而不是一昧批判與封閉.
p.s. Backster 的著作 "Primary Perception", 至今在國外已經有十種語言的版本, 但一直沒有中文版. 預計明年 2006 年將會由博大出版社出版.
related links:
Primary Perception from amazon.com
www.primaryperception.com
[新聞] 正見新知的精采對話
若是從這種角度看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HCI), 可以發現互動設計其實剛好是介於科學與藝術兩種 fundamental belief 之間的橋樑. 互動設計最常被操作的方法, 就是透過觀察, 分析 pattern, 再 mapping 到系統的互動機制, 最後 user testing. 互動設計可以不必討論現象存在的意義, 而是相信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現象, 透過互動設計, 可以幫助使用者強化或認識某些事情. 其實設計的本源也是如此, 從以前以讚揚神為目的的建築設計, 一直到現在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都是先相信使用者一定正確, 只要有需求, 設計就可以做. 而不需要真正證明神或廣大使用者的存在, 因為那又是另一個行銷與市場的問題. 因此, 互動設計從社會與學術意義上, 應該也有種建立橋樑的使命, 發展新的方法幫助科學做實驗, 將難以被客觀討論的個人感受, 透過互動設計, 轉換成能夠被運算與進一步觀察的機制. 純粹個人雜想.
1 Comments:
About the paragraph "面對科學, 我們應該要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而不是一昧批判與封閉."
I agree with you!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