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1

台北光電展

今天下午和 chialin 到世貿看台北光電展. 今年的展覽看到了更多的照明應用模組與商品, 例如 lednium 出品的將 9 顆 LED 做成模組, 拉出六個腳位, 讓接不同大小的伏特電流與通不同腳位, 改變顯示的顏色與亮度. 這對於需要使用到 LED 的媒材設計在組合應用上很單純方便.

另外, 也意外發現了工研院光電所應用技術發展組成立了 "數位藝術部門", 我和 chialin 當場試用它們開發的一套手勢互動介面技術玩一個足球遊戲. 透過將一個指套套在手指上, 用紅外線收發訊號. Tracking 的效果還滿好的. 這個部門據說在去年才成立, 專注在互動科技應用於數位藝術的展現. 另外, 影像部門也展示了最新的實物 3D Scanner, 材質的縫合與 3D Model 的細緻度, 較以往進步很多.

工研院有台灣一流的媒材技術與設施, 但是以理工為基點的工研院要如何耕耘數位藝術這一塊領域? 這是相當令人感興趣的議題. 而這也讓我省思, 做為建築媒體或互動設計的實踐者, 該如何與技術開發者 (甚至是社會研究 / 行為研究者?), 在角色與分工上做更清楚的區隔 ...

related links:
光電所南科研發團隊發表影像與手勢互動介面技術


4 Comments:

At 6/12/2005 01:00: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可惜慢了一步,沒能看到展覽~

 
At 6/12/2005 11:15: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阿 今個兒偷懶沒去看...:P
不過的確 很想知道如何"順暢地"合作將研發成果轉化應用
不然就太可惜了
(突然想到中研院和故宮也合作開發了些互動技術 不知道現在變怎樣了...)

 
At 6/13/2005 03:55: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想工研院的資源是豐富的
理工科人才也是一流的
但是我的意思不是理工科的人沒藝術眼光
只是現代社會分工太細
理工的人難以去對藝術領域有太多琢磨
這是大家所知道的
就像是工程師不是光讀讀詩
就算是科技人文整合
科技人文是整個社會面的問題
因此
我想光電所能夠積極加強它和藝文單位或是學校作結合與交流
這樣研發出來的東西才會帶有人性跟美感
並兼具前瞻技術
個人淺見

 
At 6/13/2005 06:54:00 下午, Blogger daniel said...

其實工研院似乎一直想要複製 media lab 的經驗, 但是他們做的事情似乎一直都不太到位. 工研院有一個創意中心, 時常邀請許多國際間的大師與設計師來演講與 workshop, 但似乎也僅止於此, 創意中心本身好像也沒打算要 run project. 當然, 專注在推廣 media 的概念是很迫切要做的事情, 不過我比較期待的是, 台灣能夠早日有一個像 media lab 那樣的中心或甚至小園區, 裡面有許多不同專門的 media group (e.g. Ambient / Tangible / Architectural / Music / Advertisement / Grphic / Fashion Computing, etc) 我想這樣子才有可能建立起特色, 並且與各行各業接軌.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