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的 MIT Media Lab 經驗分享
今天起了個大早跟 ohno, 研究所學弟, 以及科藝所的同學約一起去北藝聽 James Teng 的演講, 主題為分享他到 MIT Media Lab 的一些個人經驗. 他說, 在 Media Lab 基本上不太 care 你的背景是什麼, 而比較關心你想做什麼? 你有什麼好的 idea? 此外, 在那樣的環境下, 由於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 就能夠從不同角度 criticize 你的作品, 問你 "為什麼?" "為什麼這個角是圓的不是方的?" "為什麼黃色比較好?", etc. 促使你去思考你作品的每一個細節與環節, 並且幫助你讓你的設計奠基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
進去 Media Lab 的學生, 大家不分背景都有一種特質, 就是需要什麼就去學什麼, 不會的, 就去學. 大家都很主動在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並且實作能力很強. 實作的精神對他們來說, 似乎已經融入生活當中了. 例如 James 的一位同學因為一隻手斷掉, 但為了還要能夠繼續打鍵盤, 所以將 Alt, Ctrl, Shift 三個鍵做成腳踏板, 這樣他只需要單手就能按快速鍵了 (配合腳採踏板). James 還有一位大學唸戲劇系的同學, 在 Media Lab 因為研究需要而用 Java, 而現在他 Java 專業的程度是電機背景的他所比不上的. James 打了一個比方: 就像是當一位 artist 想要畫出腦中的圖像, 但他只會用水彩, 可是他覺得要用毛筆表現比較能表達他的意涵, 因此他開始去學毛筆. 就像這樣子類似 learning by project 的方式, 有許多東西是在做的過程中, 從完全不會到變成精通的.
James 還提到在 Media Lab 的修行哲學, 就是 "DEMO or DIE!". 因為實作出 working prototype 來, 可以討論的深度和維度是遠大於空談的, 更不用提說要說服 sponsor 再掏錢的原因了. 在 Media Lab, 和人聊天與談話的時間是占最多的, 因為透過與人不斷討論, 作品概念會愈來愈準, 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給你意見, 給你批評, 你的東西會愈來愈好. 在 Media Lab, 每個人一個學期只修 2 門課, 由此可見對於品質與深度的要求, 而這在台灣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
演講結束後, 我們和 James, maxray, suno 學長等台灣互動設計界先進共進午餐. 好險有來, 不然就錯過這次和大家碰面的機會了. 大家聊著聊到有種衝動想要來搞一間聯盟或資源中心之類的. 總之今天短短的兩三個小時獲益良多. 本文如有任何遺漏的重點還請各位補充!
related link:
[心得]鄧兆旻MIT經驗分享 by suno
昨日關渡之旅 by ohno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