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3 決選勝出: Cabinet
之前 po 文曾提過的 AD3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ance Design), 其用品設計競賽結果已出爐, 最後是由來自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 (TU Delft) 的 ID-StudioLab 勝出. 其參賽作品 cabinet 是一個用來整理視覺資料的互動桌面, 提供設計師方便的互動機制整理, 檢索, 傳遞視覺資料. 看影片應該很好了解.
ID-StudioLab 也是近期國際間很知名的互動相關研究室, 不過它是隸屬於工業設計領域的, 所以做的議題比較偏向用品與物件設計. 根據本人不豐富的文獻資料, 工業設計做互動研究似乎是少數! 一般的工設, 還是偏向 form and function 的操作性概念, 很少採用 digital or interaction-driven 的設計方法. 相對於工設, 如果是建築領域的互動設計實驗室, 就會偏向探討空間性的議題, 例如: 表面啊, 皮層啊, 牆啊, 地板啊, 結構啊, 環境感知啊...,etc. 如果是資訊相關系所的互動設計實驗室 (通常就叫做人機介面/人機互動實驗室), 就會比較偏向開發各種裝置, 軟硬體, 可穿戴式的電腦, 技術/網路架構, etc. 而如果是藝術大學的互動研究, 就多偏向互動藝術裝置, 科技藝術裝置, 日常藝術品, 私人/公共藝術裝置, 互動創作等等.
當然以上多是個人偏見. 每個領域 run 互動, 都會經常取材相同的物件. 例如一張桌子, 給藝術家來做, 可以變成 Sur La Table; 給設計師來做, 可以變成 cabinet; 給資訊工程師來做, 可以變成 UbiTable; 雖然由不同的領域主導, 會產出不同聚焦點與不同風格的東西, 但是多方的領域知識卻都必需具備, 才能夠 run 出一個實際的 working prototype. 如何選擇並堅決自己想要強調的聚焦點, 我想這應該也是互動設計具挑戰性的地方之一吧!
related links:
cabinet: design prospectus (.pdf)
cabinet: 主要影片 (.mp4)
cabinet: 影片連結
[blog] 驚見 IDII 第一位台灣人
2 Comments:
hi,i'm Denny.
對於上文所指的,"工業設計做互動研究似乎是少數! 一般的工設, 還是偏向 form and function 的操作性概念, 很少採用 digital or interaction-driven 的設計方法"此句話,我想要多做ㄧ些說明。
我現在就讀的成大工業設計系研究所來說,共有4組實驗室,其中人因(Ergo)實驗室,即是在處理人的認知互動、人體工學、互動式媒體(AR,VR)等方面。當然就設計的角度上看來,偏向IT技術的設計的確是近20年來開始的事情,所有的製品與設計方法,也逐漸的由form follows fuction的包浩斯思想,轉變成為User center design或Universal design。
據我所知,實踐也有互動設計研究室,但是像是類似的研究,對於未來設計環境的變化,應該是很有幫助才對(對於制定互動設計的規格等等方面),僅以台灣的經濟環境來說,實在很難出現有國際規格的互動設計研究室,頂多只是靠國內大學的經費在苦撐而已。
FYI,以上。
太好了! 感謝您提供的消息. 呼應您說的, 台灣的環境要做互動設計研究, 實在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瑞典成立國家級的互動設計學院已經run了好幾年, 台灣卻還停留在提倡數位內容... 這種環境條件之下, 互動設計研究的限制實在很多, 尤其是學生往往都是自掏腰包購買各種電子感測硬件, 也因此, 畢業之後成果就帶走了, 因此學術知識無法累積, 也無法形成一個具規模的學域. 不過成大這方面應該算是 run 的不錯的吧? (IA Lab)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