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31

用餐時刻 (3): 展覽成果 & 影片


在 5/19-5/28 展出的用餐時刻裝置目前已圓滿結束. 在展覽過程中, 使用者的回應還不錯, 聽阿坤說有第一天來過, 第二天又帶朋友來看的. 也許是娛樂性高過於其藝術性, 但是整件作品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例如,

(1) 就展示呈現上, 做為一件展覽中的互動裝置, 作品卻沒有任何概念或互動使用的說明, 當解說人員不在場的時候, 很少人會發現這是一件互動式作品, 會被誤會成是展出客家小炒的模型.
(2) 承續上一個問題, 客家小炒的模型, 由於做得太像, 看起來又太好吃, 容易會讓人失焦, 把焦點放在觀察菜餚模型上.
(3) 就技術上而言, Flash 跑一段時間之後, 記憶體會開始吃重而導致系統反應變慢, 每秒 24 fps 到最後可能會變成每秒 5~10 fps, 所以在 Flash 的記憶體管理方面必需加強.

至於這件裝置的可能應用, 目前想到的使用時機是在一個席開很多桌的台式婚禮上. 藉由轉動圓盤帶動的動畫, 淡化 "轉菜給別人" 的這種禮節看似刻意的部份, 同時促進同一桌但未必認識的人彼此有所機會交談. 另外, 在展覽期間, 也冒出了一些想法, 可以做為將來進一步實驗與修正的方向. 例如,

(1) 讓投影在桌上的影像能夠自動調整位置以避開手臂等遮蔽物.
(2) 目前的系統, 是讓模型菜固定在圓盤上, 將來的系統必需可以 aware 圓盤上放的是什麼菜, 增加整件作品互動使用上的彈性.
(3) 讓使用者可以和投影的影像有一些直接互動, 或用影子去 modify or 創造影像動畫.

最後, 如先前的 po 文提到過的, 這件裝置可能只是看似有趣, 若要應用到生活情境當中, 勢必要進行較嚴謹的使用者研究. 這個部份前幾天和旅居紐約的互動達人 marc 見面, 聽他說好像國外有一些失敗的互動餐廳案例, 為什麼會失敗, 我相信很大部份原因正是因為對使用者真正需求掌握得不準, 導致所有的互動設計變成了 "效果", 或一時新奇, 花俏而已, 對於人們的用餐經驗與民生生活, 並沒有所謂的 impact or implication.

related links:
用餐時刻: 飯桌上的社交情趣 (via wnmna)
Sharing The Meal: Communication pleasure on the table (via wmmna)
Paper, scissors, art By Susan Kendzulak (via Taipei Times)
Sharing The Meal 影片 (.wmv) (8 mb)


5 Comments:

At 6/01/2006 10:04: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看完影片,發現實體的完成度還蠻高的^o^,而且我很喜歡餐桌中,"圓"的代表意義,這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中明顯不同的地方,圓形轉桌與圓形的大桌之間的關連性,以及中國人喜愛"齊聚團圓"的象徵,我覺得是作品中具有隱意,以及可以再發揮的方向....其中很多很可愛的動畫我覺得是讓用餐過程充滿童趣的開始...^_^

 
At 6/02/2006 01:48: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aqua:
團圓的這一層隱含意思, 的確應是可發揮的方向. many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_^

 
At 6/02/2006 11:42: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這裝置加上一些punishment and reward 是否可以讓幼稚園偏食或厭食或不吃藥的小孩較有吃的興趣?

 
At 6/03/2006 04:17: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good idea! 吞下一顆藥, 就可以看到仙女飛出來跳一段舞嗎? XD

 
At 6/04/2006 12:54: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遊樂場的merry-go-round 也是相同概念,相反構造,剛好外邊旋轉,裡面不旋轉,人轉,物不轉....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