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2

Meet Edward at MCU

星期二早上, 由小乖開車載 ohno, suno 和我, 到桃園銘傳大學聽 Edward 分享 MIT Media Lab 的求學經驗. 關於演講的部份, 梁老師做了詳實的記載. 我另外想補充的是, Edward 演講中提到他到 MIT Media Lab 學到最大的東西是 "appreciation" (如何去激賞事物). Edward 真誠地說, 他這一趟回台灣, 覺得台灣到處都好美, 說他開始欣賞以前討厭的台語歌, 以及廟會之美...等等. 聽到這裡, 我心裡觸動了一下. 我相信任何事物皆有可取的與美好的本質, 只是能夠發現的人並不多.

Edward 演講之後, 接著是小乖向銘傳的同學簡單介紹 Office Live. 中午梁老師請吃完飯, 下午大家便到梁老師的互動媒體實驗室聽取同學們的 presentation. 這是我第二次造訪互動媒體實驗室. 梁老師的學生們看起來各各都是認真的優秀青年. 梁老師的 project 都有點像是對於當代媒體科技提出新的觀點與用法, 例如將 blog 視為一個個獨立的, 隨著時間演化的 "living entity". 讓程式得以將網路上的 blog 做一些新型態的視覺化呈現, 使之突破當今 blog 的限制, 我在想甚至有機會提出新的 blogging or net social model? 著實令我開了眼界.

下午的聊天當中, 也比較深入地了解 Edward 目前在 MIT Media Lab 的研究方向. 就我有限的理解, 簡單地說, Edward 的方向大概是要做出一個能夠幫助人說故事的 machine, 這個 machine 會建議 user 接下的劇情可以怎麼導引或可以怎麼走. 聽起來有點像是 storyteller 的 story design media, 不過似乎並不是完全是. 我覺得到 MIT 就是要做這種目前還難以被想像的研究, 利用 MIT 的資源 (i.e. 老師的知識, 廠商實習的機會...等), 真正做一些能夠長遠發展且具有深度的新媒體研究.

傍晚大夥在回台北的路上, 還不時在談論著當日的話題. 又是一個充滿刺激與啟發的一天.

related links:
Edward 來訪記實 (via liang)
Edward at MIT Media Lab
Software Agents Group of the MIT Media Lab
[前po] Spatial Media Group at MCU
[前po] 今天發現的一些屌站


13 Comments:

At 6/23/2006 03:24: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你):是文章專用的虛擬代名詞,沒有任何影射的意思!!

哇~ ok喇.. 這讓我想到以前大學老師在教 presentation 的時候, 建議在描述某個情境的時候最好避免使用 "你" 或 "他", 多用 "我" 來當作描述的主體. presentation 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唷, 涉及修辭學, 心理學, 語言學, 社會學, etc...^^

 
At 6/23/2006 10:51: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感謝當天各位前輩的意見阿:P

其實一來一往的問答中,也讓我對於某些概念有更清楚的想法。

梁老師的確影響我甚深,至少現在做的東西是以前從來也沒想過的 :P

不過我是爬整個blog 不是只有拿RSS裡的資料。我的想法中並不會用字詞幫blog分類,而只是指出哪些blog很有可能是類似的。這點我可能沒講清楚阿..@@

希望釋出網路版時,可以繼續給在下意見,感謝:P

 
At 6/24/2006 02:12: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Chris:
其實我有聽到您說過滿多次, 關於你不是用 keywords 進行比對, 而是透過 blog 裡面的 links 來推論可能是屬於哪一類型的 blog.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好也很適合於 blog 的方法!
期待您的作品! 加油! ^^b

 
At 6/24/2006 06:42:00 下午, Blogger Denny said...

Chris:

我想問的是,用Blog裡的鏈結或關鍵字做出來的兩個面向,來決定類別,會不會有所不同?

Denny

 
At 6/24/2006 10:17: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Hello Denny:

應該會有不同,只是更好還是更糟就不敢說了:P

不過當初不使用關鍵字其實是有考量的。
像是 音樂跟music 這兩個關鍵字該不該視為相同? 若要視為相同的話,是否有辦法建立所有的對應語庫呢?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鍵字的深入程度。

如果我想找有關NBA戰術的網站,如果我這樣下關鍵字 "NBA 戰術",很有可能找不到適當的喔,畢竟很多blogger在書寫的時候都會略掉戰術兩個字。

若還有其他的想法,歡迎跟我討論 :)

p.s sorry, daniel 借你的空間來發表 @@

 
At 6/25/2006 12:44:00 下午, Blogger daniel said...

Chris:
不要客氣! 請盡量使用! 我也很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人在這裡發表任何意見, 變成一個討論串延燒下去. 這是我的榮幸!

 
At 6/26/2006 12:28: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to daniel:
Thanks!!! :)

to huang+:
你這個想法不錯耶!!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希望我有這個榮幸可以實做到程式中,其實不難,就是統計而已,只是...哪裡有已經建立好的相關詞庫可以使用呢??

你這個想法很適合用在日記型的部落格,因為這種部落格很難歸類:P

 
At 6/26/2006 12:35:00 上午, Blogger Denny said...

OK,既然丹兄已經這樣講,我就繼續發問,已請各位一起亂入。

我想的是說,如果用關鍵字,要呈現blog的全貌,就會是ㄧ系列的關鍵字。像是你所提的例子:NBA與戰術兩個關鍵字,要ㄧ起呈現或是分開呈現,或是用其他關鍵字替代,都是這個blogger的選擇,網路上以關鍵字搜尋方法都搜尋不到,好像問題會出現在方法而不是Blogger身上 :P 。如果以網頁鏈結來呈現,一系列的網頁鏈結所呈現的concerned,會不會與寫完文章後所設的關鍵字(或標籤tag)相同,這倒是很有趣的切入點。SO,用兩種想法去做研究,我想是設定的邏輯而已,沒有錯與對。

但統計上,以關鍵字來做是會簡單多了啦,畢竟關鍵字的定義會比較清楚,如果是鍊結,就會有分類的問題,像是music.Yahoo.com.tw與Yahoo.com.tw該不該視為兩種不同的鏈結?如果是為不同鏈結,那分類的機制該怎麼去算?

So, 因為我沒有看到Chris的Project,所以也不敢隨便下判斷,但先認定這個題目的本身是要在Blog群裡,用某種統計分析方法,做個Mapping Network,以此Mapping Network,我們可以依自己喜歡的鏈結搜尋到跟我們依樣在看某些網站的Blogger?

如果有所誤會,先在此說不好意思。

Good day for Chris and Daniel

Denny

 
At 6/27/2006 12:14: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ohno說得真好阿...一語道破我之前留言的盲點,今天也跟老師談論到這個問題。所以我接下來會盡量朝這個方向修正。感謝各位!!!

先來回來一些問題,其實我現在都用wiki在寫論文,可是現在這個版本....,而且對於回答Denny的問題沒有幫助,所以就先不在這裡主動告訴大家了..

網址如何判定相似?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精準比對,就是每一個字非得一樣才行,另一種就是模糊比對,像是去掉"?"之後參數的網址也可以視為類似(當然權重就低了些),再來就是網域名稱的地方。子網域是個問題,不過大部分的子網域都是不同的服務(像是:我用yahoo拍賣,可是不用yahoo家族),所以說不定這樣的誤判會在容忍範圍內(猜測猜測而已..)。也就是說只要網域相同我們可以視為類似,更進步可以再層層拆解下去,像是http://www.wretch.cc/blog/XXXX 這種類型的網址都可以視為有某部份的相似性。

兩個部落格之間的相似性該如何判斷呢?
其實核心理論就是根據"物以類聚"這四個字。好啦,或者說是社會心理學上的群聚吸引力。也就是說,我們把部落格視為一個"人"在網路上的部份實體。 (這樣講不清楚的話我可以再補充)

主要分成底下這幾個部份:
1.兩個部落格是否有直接連結,或是推薦連結中的相似性(包含模糊比對)
2.比對"近期"文章內相同的連結數量(包含模糊比對)
3.比較迴響者是否相同(迴響者需留下電子郵件或是網址)

所以得出來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會得到談論類似問題的部落格。

不知道這樣是否有回答到問題?有疑問的話請喔 :P

 
At 6/27/2006 01:41: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呼應 ohno 說的. 其實我後來覺得, 研究也好, 論文也好, 報告也好,... 一切都是 "how to present" 的問題. 也就是如何把想要表達的東西, 整理成讓閱聽眾容易理解的幾行文字敘述.

這倒是滿在我預期之外的收穫. 就是學習研究方法的同時, 也就是在進行寫作, 表達, 與溝通的訓練, 甚至是說服的技巧. 我們以前可能以為這些不重要, 但現在回過頭來一看, 猛然發現 "presentation" 才是研究, 論文, 報告...等等等等的核心啊! 因為一旦講不清楚, 即使研究有再棒的 idea or significance, 還是白搭.

我不是在說任何人啊, 是剛好想到自己過去的存疑, 現在剛好有一些感悟因此講出來分享一下. ^^ 一起加油吧!

 
At 6/27/2006 12:55:00 下午, Blogger Denny said...

感謝Chris的回答,也呼應@hno與Daniel。

因當天沒有親眼看到,也考慮說在Daniel地盤上直接發問好像也不見得切入主題,但還是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表達不好好像會陷入筆戰,這也不是我所樂見。

對於Chris的回答,我想我已經獲得解答,其他的臆測就還是不要當作一回事就好。實在非常不好意思。而且你使用Wiki作為寫論文的工具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值得觀察接下來的發展。

對於呼應的部份,我想其實還是要針對"Present"的本身來說,如何切題並且適當的提出反思實在是一門相當大的學問,我們接受別人的Present以及給予Present,但又有多少是被完全表達的呢?

Good day

Denny

 
At 6/27/2006 02:51:00 下午, Blogger daniel said...

我想, 任何腦中的事物或經驗只要一說出口, 透過語言和音調等等的二度轉換與加工, 就已經不是腦袋中原原本本精準的想法了. 所以, 話說回來, 其實人與人溝通都是靠著 "信任" 與 "感覺". 我"以為"你懂我在說什麼, 或者, 我"相信"這對你來說不難理解, etc. 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正確掌握對方到底有沒有正面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 However, 也就是因為溝通太難了, 所以才需要講求精準, 講求所謂的 "keyword". 也因此, 能不能在很短的交談中講到重點 (例如要在一場 20 分鐘的論文發表會講一個 carry 一年久的研究), 讓人能夠產生最少的不該有的疑惑或混淆, 就顯得極其關鍵.

我覺得 present 跟做設計研究有許多雷同, 就是 presenter 必需要能夠以閱聽眾為中心的立場去包裝和表達要說的內容, 對方接受程度多少, 或是接收有沒有誤差, 同樣也需要評估及檢驗. 這裡的檢驗可以透過更深入的交談或觀察對方的回饋, 去臆測他們可能理解多少. 就像是透過這一長串的討論串, 我們可以發現是哪裡沒有表達清楚, 或沒被清楚接收到, 以即時修正自己的講法. 這樣也能幫助 Chris 下一次在陳述同樣的概念時, 能夠直擊核心, 一語道盡. 這個討論的過程非常好, 也是做研究的必需過程.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 paper 中最後總有一個 Chapter 叫作 DISCUSSION. 因為惟有 DISCUSSION, 一些重點的議題才會被釐清, 這是自己一個人悶頭發想哪些才是重點的結果是完全不會一樣的.

...有些偏題了 ^^" 突然有感而發, 不好意思啊各位, 大家繼續啊!! 不要被我搞亂了 :p

 
At 6/27/2006 03:30: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To Denny:
不不不,你言重了阿,你的任何質疑其實對我來說都很重要,筆戰是不可能啦,又沒有一開始就問候我家人 :D。我那天跟老師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其實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已經在我們的團隊裡、實驗室裡講了很多次自己的研究主題了。所以只要每次我進步一點點,大家其實就以為他們聽懂了(疲勞轟炸阿..)。但其實如果我拿這一套去跟外面的人報告還是會讓人一頭霧水的。透過在這邊的一來一往也讓我了解到口試的時候該強調哪些重點。

不過我看了這串討論好幾次,又想到daniel那天在現場提到的問題:距離越近是否表示越相近?以及x,y兩個軸向是否有意義?

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幾個部份該如何混在一起給予一個分數,似乎怎麼給都不對。但是如果拆成x,y兩軸來看說不定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解法。

目前是想拆成內容連結的相似性以及讀者間的相似性兩個軸向。畢竟因為兩個站的讀者類似就說這兩個站很有可能相同似乎也有點....,但是若判斷連結後發現連結相似性不高直接排除,就又可能排除掉搜尋者也很有可能感興趣的部落格(即使內容不太相同)。

如果這樣展示的話,說不定才真的符合我題目的副標-Social Similarity of Blogs(只是這樣程式又要費一番手腳...orz)。

底下是我之前看到算是很相關的東西
tracking_information_epidemics_in_blogspace
Similicio.us

不過看到老師們或是各位前輩三言兩語就把一件事情講的很清楚的時候,再看看自己還真的覺得自己連話都講不好呢 :)

總之很感謝各位,有任何的意見都可以提供給我,某方面來說真理總是越辯越明嘛。

有種把各位當成免費的諮詢師的感覺 :P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