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2

與 shock, ISAO 等人在師大的午后

昨天下午, 很榮幸地和正在舊金山唸新媒體的 shock, 雲科大專攻感性工學的設計所博士生 ISAO, 天工開物集團首席專案經理兼設計師兼程式師 suno, 以及全球第一位 "高級特工" @hno, 在師大路上的 Vino Vino 餐館, 享用美好的下午餐點. 大家隨便聊了關於各自的心路和研究, 討論一些互動裝置及關於互動的想法.

其中, 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是大家談到了 Jackie 的老師 Ted Selker 發明的小紅點 (就是 IBM 筆記型電腦鍵盤中間的滑鼠替代操作介面). 似乎又扯到了到底設計師要做出一個很獨特, 經過學習之後很好用的東西? 還是設計一個讓使用者能在最短時間內輕易上手的東西? 例如, 小紅點本身經過使用者學習一段時間之後, 使用者大多會認同它是一個很好用的滑鼠替代介面. 但它的限制或許就是需要一段學期期讓使用者去學習如何使用與習慣它. 這似乎有點像是在爭論, 到底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還是 User-Centered Design 優先? 這個問題或許是要依照不同設計命題而給予不同回答, 因為每一個設計品的目標受眾 / 使用情境 / 所要強調的特色各不相同. 但是,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 曾聽別人說, 如果按照傳統的行為分析與觀察法來設計汽車的話, 汽車就不會是今天長的這樣子了, 而可能更像匹馬或馬車之類的東西. 但是, 我想要問的是, 誰又能保證一匹鐵馬或鐵馬車不會比現在的汽車設計操控性更佳, 更直覺, 更有效率呢? :)

在下著雨的午后的 Vino Vino 吃著起司條與脆薯, 三五好友淺談互動二三事, 不亦樂乎.

related links:
[前po] 被 Ted Selker 噹
[前po]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是有害的
[前po] 遙控器與Activity-Centered Design


4 Comments:

At 1/23/2006 12:09: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提到Activity-Centered Design和User-Centered Design 讓我立即聯想到剛剛才跟ISAO討論到北美館的一個作品..那幅作品是兩面大牆加上幾條黑線..參與者只須拿著鉛筆在牆上面畫線並連接兩條黑線便會觸動聲音事件..

不過最後牆面變成了很多人的簽名和大塗鴉..這應該也不是創創者當初所預料到的..但結果也非常有趣..

有時後你訂了個規則給使用者..使用者也不見得會按照你的規則遊戲..

 
At 1/23/2006 06:39:00 上午, Blogger daniel said...

shock:
我想可能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 經常一些預期之外的使用行為, 可能會激發更多討論與創意. 我覺得這有點像是設計者和使用者兩者之間長期對話的關係. 當第一個版本的作品推向群眾之後, 群眾會有一些設計者預其之外的使用行為產生 (i.e. 簽名和大塗鴉), 設計者其實可以根據這些行為, 做為他下一個改版作品的基礎. 所以他推出第二版作品的時候, 可能其中一項互動機制就是, 使用者可以在牆上畫烏龜, 然後就會有烏龜的聲音 (舉例來說)? 即使這樣, 我想使用者也會持續有一些建議跟新的使用行為, 反過來再次激發設計者...生生不息 :D

 
At 1/24/2006 04:53: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說得真好!拍拍手~但我覺得在互動作品被輕易(愉快)消費的同時,如何真的傳達出作品的本意(無特定意義的除外)還真的是很難的課題呢。互動作品除了給人很有趣、很奇妙、很神奇之外,還有什摸是更能夠深入人心成為一個記號的東西?同時展出的巴黎現代美術館的作品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對照。很高興那天可以跟你們聊聊,你真是個讓人敬佩又有料的七年級(沒想到我竟然最老...淚),可惜沒能看看你電腦裡的寶貝,可能當天氣氛太輕鬆了,不太好意思問,希望還有機會再聚喔!

 
At 1/24/2006 10:46:00 下午, Blogger daniel said...

isao:
哇~~~ 不要講出來喇 ^^" 那個幾年級真的不能代表什麼. anyway, 之後有機會再常聚啊, 要看展或什麼的, 記得糾一下...^^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