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3

不再詩意地栖居


前幾天跑去台北 228 紀念館看由台北國際藝術村籌劃的一個展覽, 叫作「不再詩意地栖居」. 裡面有一件作品是池農深的 "天安門的故事", 看後別有一番感受. 簡介文字如下:

「天安門的故事」是藝術家池農深作的書,詩文並陳;影像來自一個層層包裹的膠捲,輾轉自大陸傳出來,在暗房裏檢視才發現是一張張照片,照片上的法輪功學員以無語的抗議,企盼獲得練功的自由,這些影像激起藝術家決定以銅版重新印製的想法,但印製物浮濫的媒體時代,資料如何被真誠傳載,池農深決定加以詩文裝訂成「書」,做成一本藝術家的書,也是一本圖像的檔案資料記事書,期待以書的概念呈現,能讓歷史真相被理解、閱讀並珍藏。

另外還有彭弘智及梅根基亭的作品, 各以不同的手法與態度討論政治社會的議題. 雖然全部的展出作品只有三件, 但現場有台北國際藝術村熱心的義工幫我們做詳實的解說與導覽, 所以收獲滿多的. 我答應她要上 blog 來 promote 一下. 其實藝術愛好者都很辛苦, 努力不斷的策劃了許多很棒的展覽, 但是又限於經費, 所以很少宣傳.

這個展覽到 1/28 止.

related links:
「不再詩意地栖居」展覽資訊 (via 台北國際藝術村)
「天安門的故事」在澤西美術館展出——池農深的銅版力作 (via EpochTimes)


2007-01-19

ICDI 2007 國際互動創意設計工作營


很早以前登文老師就跟我提起他想辦一個互動設計工作營的事, 他問我要找誰來. 那時候我向他推薦了兩名人選: 加拿大 SFU SIAT 的老師 Ron Wakkery, 還有另一位是愛爾蘭 Limerick IDC 的博士後研究員 Luigina Ciolfi. 當然了, 是因為他們的研究領域和我感興趣的環室智能和互動設計有關. 後來沒想到 Ron Wakkery 竟然答應願意飛來台灣帶 workshop, 真是令人驚喜! 終於, 登文老師參與主辦的這個IDCI 2007 國際互動創意設計工作營上個禮拜在雲科大圓滿舉行並結束了, 其間我也去晃了一下, 聽了 Ron Wakkary 教授的演講並照了面.

這個 workshop 算的上是一次跨國性的合作, 每一組都有來自台灣、加拿大 (SFU)、日本 (函館未來大學)、以及韓國 (KAIST) 的學員, 此外, 參與師生背景橫跨互動設計、數位媒體、資訊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與室內設計, 所以也是一次跨領域的嘗試. 學員在全英文環境下, 一週內協同設計出概念很棒的, 與主題“Culture in Life”有關的共六件互動設計作品, 包括: (1) 遠端連結與傳遞情感的護身符《Coamulet》, (2) 富文化教育意涵的互動鞦韆裝置《Kong》, (3) 結合互動旅遊地圖、資訊分享、當地景觀特色的《Tainan Giving Tree》, (4) 會統計寺廟中眾人擲筊結果並反應在環境圖像中的《Buwei》, (5) 以互動設計詮釋許願儀式性行為的裝置《L’aura》, 還有 (6) 融合傳統五行相生相剋概念的新式體感遊戲裝置---《五行》.

整體來說, 成果是相當不錯的. 而且---早午晚吃的也不錯 XD... 雖然經費拮据但可看見主辦單位的用心. 很可惜的是因為剛好手邊有重要的案子在趕, 所以沒有涉入太多, 不然我很想從頭到尾參加, 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借 SFU 的學生帶來的 Arduino 玩玩, 實作一些東西. 尤其是這次也來了許多老師, 帶來了一些精彩的演講與討論. 不過, 看到跨國際的互動設計工作營的成功舉辦, 而且又有這麼棒的產出, 已感到相當高興. 希望來年的互動設計工作營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也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的國際交流, 邀請到更多國外的專家學者來台灣玩.

related links:
2007國際互動創意與設計創新研習營/研討會活動內容簡介
ICDI Workshop 2007 國際互動創意設計工作營 blog
ICDI Workshop 2007 國際互動創意設計工作營照片集
ICDI Workshop 2007 (via 只是隨筆)
Interactive Creative Design Innovation Workshop I (via 小乖)
這個設計與科技交融的世界 (via Spatial Media Group)

[前po] SIAT at SFU
[前po] Re-Tracing The Past (where I found Luigina Ciolfi)


2007-01-18

[轉] 良知洩密運動---維基漏網新聞網站

(via djy) 在世界上數十個獨裁國家裡,包括中國,由於人民沒有任何新聞自由,全國不存在一家獨立媒體,不少人士對於所面對的壓迫與迫害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記得一年多前,中國記者師濤由於洩漏當局所謂有關六四周年的文件,而被雅虎告發,後被中共逮捕並判十年有期徒刑。面對許多獨裁國家的政權,許多網絡與通訊集團如雅虎、古狗、摩托羅拉等不但沒有堅持著維護正義的決心,而是在經濟利益面前向當權者投降繳械,使該國民眾受到的迫害日漸趨重。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能夠幫助這些國家的人民獲得新聞自由,使這群有正義感,願意透敏感露消息的人士不至於遭到迫害呢?

一個新建的網站——維基洩漏新聞網 Wikileaks.org,將於今年二月成立,幫助人們放心、不怕被追蹤的向全世界公佈可靠的敏感新聞等。...此外,對於別有用心的人製造假新聞激發矛盾等問題,維基洩漏新聞網的編輯們表示,該網將如維基百科一樣採取公眾自我鑒定的方法,「如果一份中共政府的秘密文件被洩漏,那我們將請整個中國網絡自由分子為他做出鑒定;同樣的,如果一個索馬里亞政府的文件被洩漏,我們也請所有索馬里亞的難民群体對它給予分析。」(...more)

related links:
維基洩漏新聞網站二月起航 (via EpochTimes)
異議份子出資/Wikileaks網站推動良知洩密運動 (via 自由電子報)
把政府的醜陋秘密文件洩漏給Wikileaks吧! (via 龜趣來嘻)
[前po] [bullshit] 2001年天安門法輪功自焚案 公安披露滅火經過?


2007-01-15

科技來自於生活


一月六號受 jackie 之邀去參加在台大舉辦的 "科技來自於生活" 論壇, 聽取各學術先進分享最新研究以及前瞻計劃. 這次的論壇, 聽起來較以往的內容更紮實一些, 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大家都進步了. 不論是還在國外留學中的碩博士生, 或是國內的教授, 大家都提出了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觀察與批判. 這些對於整個互動設計領域也好, 或是所謂智慧型空間領域的發展也好, 相信都是推進的動力. 其中一場頗具啟發性的 speech, 是曾是碩士論文口委, 來自 IA Lab 的鄭老師給的 Mediated, Not Automated - A Humanity Perspective.

過去和科技人在一起的時候, 經常聽科技人在談論 "這個技術很 low", 或 "那個技術超 high 的", 也經常在和設計人在一起的時候, 聽設計人在說 "我不想要這種被科技制約的生活", "這個技術 so what?" 等等, 截然相對的兩種觀點. 但是真正的我們好像很少有機會聽到頂尖的科技人和頂尖的設計人同堂討論這檔事 --- 到底是發展科技優先, 還是滿足人性優先? 鄭老師用了幾個有趣的例子, 說明目前的智慧型空間其實很笨, 非常不人性, 使用性非常差. 但也有台下代表工科立場的學生反駁, 認為鄭老師的例子只能說明智慧型空間還不夠聰明, 或技術上還達不到能讓它那麼聰明, 但不代表我們不該往那個方向持續發展. 其實這是很有趣的辨證關係. 科技的推進一方面造就了文明, 而人類的想像又驅使著科技的演進......

我想這個問題目前還不會有最佳解, 因為我們確實需要科技人研發科技, 需要社會科學研究者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 需要設計師幫助我們形塑可能的未來. 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 人類是多變的, 是動態的,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精確的預測與掌握人的一思一念. 目前而言,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能知道我們處於整個生產鏈的哪一端, 從哪兒來, 往哪兒去...

related links:
Forum: Technology is rooted from human life


2007-01-12

[補] Happy 2007!


跨年之後, 一直沒有時間來補一下日記. 這次的跨年, 是和大學同學一起渡過的. 大家在 holiday 她家吃火鍋, 玩骰子遊戲, 交換八卦, 最後再擠到君悅飯店旁邊去看 101 煙火大爆炸. 今年的霧好像比較濃, 不若去年在 sofa studio 看的那般 enjoy.

跨完年了回頭看看, 不知不覺的這個 blog 也已經快要 run 兩年了. 距離碩士論文口試完成也快滿一年. 修煉之路也堅持兩年有餘了. 這兩年多的觀察, 也深刻體會到為什麼會有人堅若磐石, 也有人會因別人的價值觀或言論, 或自己的怠惰而動搖了自己的信念. 總而言之, 其實我是可以隨時放棄的, 但真高興我還堅持著. 總之都是一個很美妙特殊的人生經歷.

至於過去一年以來的互動設計觀察, 總覺得許多互動的法則或模式的輪廓已經相當清楚了, 許多研究方法與設計原則也確立了: Contextual design, UCD,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etc. 已經很久沒有像以前那種一天一個新理論被提出, 一日千里的速度感, 也很久沒有像第一次看到 Tangible Bits 的那種驚嘆與超限的感受了. 也許是因為變成熟, 也或許是因為離開學校之後, 面臨的是另一個人生階段抉擇的問題, 所以觀點和興趣也逐漸跟著轉變, 開始選擇用不同觀點去檢視與批判. 大家關注的焦點似乎也已開始逐漸從形式面邁向內容面.

無論如何, 在新的一年裡, 希望可以將先前打的一些嘴炮付諸實踐. 還有欠人的一些 project 可以趕快了結. 最後, 距離步隊生活還有大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自去年年底至今, 每天好像都在和時間賽跑, 希望可以在入伍前再多做一些事情...

我強烈感受到這個世界動的愈來愈快. 願大家都能夠好好利用這新的一年, 做為人生轉捩與突破的關鍵年. Cheers!

related links:
[前po] Happy 2006 !


2007-01-11

本期的 ICON magazine


感謝 Chiaying Lee 捎來的訊息, 這期的 icon 雜誌 (Jan. 2007) 的封面專題: Digital Poets - London's new wave of interaction designers, 是一個有關於倫敦的互動設計新銳的報導. 為了儘快讀到, 早上經過台北車站地下街的誠品書店時, 就順便花了四百塊買回來翻.

內容大致上是採訪了幾個位於倫敦的互動設計團隊以及互動設計師, 例如: Moritz Walkdemeyer, Troika, Loop.ph 等. 介紹他們的幾件互動設計作品, 闡釋各自的觀點及互動設計對於各個設計領域的重要性以及影響. 專文中有特別提到 RCA 在推動互動設計發展的關鍵性角色. 不同於 MIT 或東京理工學院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等比較偏重科技面向的互動設計單位, 英國的互動設計較偏向關注科技對於文化層面的影響及啟示.

related links:
ICON Magazine
Design Interactions, RCA
[前po] Interaction Designers?


2007-01-05

Lex-of-Tomorrow


最近因雜物雜事接手太多, 疏於更新 blog. 不過, 有互動餐會還是要給他聚一下的.

繼上次在誠品信義店和 aliceaqua 等人相談甚歡之後, 這一次則是經互動團派駐荷蘭的 suno 桑引介, 和正在 TUDelft 唸策略性產品設計 (SPD) 的 Lex 見面, 閒聊一些相當學術的互動設計議題. Lex 有搞一個 IDBI (Interaction Driven Brand & Innovation), 中文叫作 "互動驅使的品牌與創新". 他認為互動設計是一個新的非常 powerful 的品牌與創新工具, 因為互動設計是直接針對使用者的經驗, 行為, 與心理等因素在探討與著手設計, 因此對於如何形塑使用者的感受與品牌印象, 若研究得當, 是有機會可以相當貼切而精準控制的.

稍晚後大夥又去看今天剛開幕的 "明日美術館" (Museum-of-Tomorrow). 二十四小時的博物館真的是一個挺不錯的概念, 就像二十四小時的書店一樣, 還滿希望能早日見到真正的 24HR 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出現.

related links:
Interaction Driven Brand & Innovation
Museum of Tomorrow 明日美術館 (via 優亞的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