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0

[香港] 第十一屆 ifva 2005: 單螢幕互動媒體組作品展


圖 1. 單螢幕互動媒體組作品

關於前一篇說到的, 在香港藝術中心看了香港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士畢展, 很湊巧地, 同樣在香港藝術中心的 3F 實驗藝廊, 正展出第十一屆 ifva 短片節 2005 的其中一項新創競賽類別: 單螢幕互動媒體 (Single-Screen Based Interactive Media) 的入圍作品. ifva 是香港自 1995 年以來, 一年一度的獨立短片及錄像競賽, 旨在推動全民媒體創作, 發掘新一代電影與錄像工作者, 以及促進國際交流.

從展出的作品來看, 大概只要是透過單一螢幕做為影視表現媒材, 並能夠讓觀者操控與互動, 就能夠落入 "單螢幕互動媒體" 此項類別當中. 展出的作品皆具有非常強的實驗性. 但因為當時情緒有些激動, 只顧著看作品就忘了去記作品名稱和作者大名, 原以為相關網站上會有資料, 但是似乎是還沒更新上去, 為此還得向諸位創作者與讀者說聲抱歉. 展覽上的展出作品, 依照我模糊的印象, 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1. 第一類是在保存電影原有線性敘事架構上, 透過新媒體擴充它的呈現形式, 以期能創造新的觀影經驗.

此類有一件滿典型的作品, 它是同時同步播放四支不同內容的獨立影片, 而其實四支影片的角色相互之間是有關聯性的, 觀者必需在觀看一支影片的同時, 隨時切換看另外三支影片方能釐清角色之間的關係以獲得完整的故事情節.

又或者另一件作品, 呈現的是電影中的一個空景, 但是觀者可以透過鍵盤上的按鍵 (A-Z), 去改變場景中的元素變化. 例如按下一個 m 鍵, 一台計程車會從場景上呼馳而過, 按下 n 鍵, 馬路上的工地警示燈會亮. 這件作品的 assumption 是說, 如果電影裡面的元素可以即時被觀眾改變 / 影響, 是不是能讓整個觀賞經驗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趣味.

至於其它的作品, 還包括像是環形影像解構操作, 或是某部早期電影與翻拍電影兩者逐格 (frame) 交叉剪輯呈現的 "混亂時空" 的效果, 甚至有的就剪一支他認為的腦神經受損者的觀影經驗. 這些作品表現風格多元, 但基本上都是從傳統的線性動態影像去操作, 以重新詮釋 "電影" 或 "觀賞" 的概念.


圖 2. 單螢幕互動媒體組作品

2. 第二類作品, 則是完全跳出電影的思維, 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出發, 完全打破電影給人過去的既有想法. 這類的作品, 比較不像是電影或錄像, 反而比較像 game, 或像裝置, 而有的手法在新媒體藝術或互動設計領域似曾相識.

例如圖 2 上方那一件作品, 是一個觀者可以看到自己反射在螢幕中, 而螢幕中的蟑螂會追著人並爬滿全身. 而圖 2 下方那件作品, 是一個用按鈕控制小紅球的遊戲平台. 此外, 還有一件作品, 是讓 A-Z 鍵分別指向控制不同的音色, 音調, 與節奏, 而螢幕上呈現的是紀錄與混合使用者按了按鍵之後的視覺化呈現效果. 按照作者描述, 這件作品是希望可以把按鍵對應到地板上不同的位置, 並將影像即時投影在天花板上.

有一件作品我還滿喜歡的, 好像叫作 TV Clock, 就是一個將電視頻道的影像當作電子鐘上數字的 pixel (如圖 1 右上). 這件作品的概念源自於作者自身的經驗. 作者在工作室深夜趕工時, 習慣開著電視讓它播. 有一次, 電視頻道突然開始了某個廣東節目, 正在工作中的作者就知道了當時已經凌晨 3:00 了. 作者靈機一動, 想說那為什麼不把電視頻道跟電子鐘結合呢? 我喜歡這件作品, 也是因為它將影視和 "ambient device" 的概念做了完美而巧妙的結合, 將開電視的意義轉換成一種對時間的察覺, 卻絲毫不衝突或掩蓋了電視該有的機能.



在看過這個展覽之後, 只有驚嘆香港不愧為電影之城, 他們在互動電影的研究與實驗上的精神, 是令人稱羡的. 以香港在影視方面的專業歷史與背景, 再結合新科技發展互動電影應該是很有條件的. 其實我大學畢業製作也是做互動電影, 那時候用了三個螢幕, 嘗試將三個螢幕構成的空間隱喻 / 空間相對關係, 與視覺效果等東西, 結合在線性影片當中. 另外還有一個觸控螢幕, 讓觀者在劇情中預設的情節以觸控的方式與影片中的角色互動. 那時候心裡深深覺得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要創造一種新的溝通經驗, 有很多可以玩的東西, 但是要真正實驗出可行的 / 能夠顛覆觀者觀影經驗的互動電影, 卻有相當難度.

其實展覽中部份的作品呈現, 在互動設計領域已經有不少類似的手法, 如果沒有特別強調其對於影視創作或影視產業的意義, 會讓人較難去理解這件作品的立場為何. 然而, 這並不表示這些作品沒有機會對電影及錄像創作或產業產生衝擊, 唯獨從展場上簡短的概念描述還很難讓人充份理解, 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圖 3. 展覽上工作人員送的 DVD rack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展覽不旦免費, 主辦單位還很貼心地贈送參觀者一人一份精美的 DVD rack 做為禮物. 真好啊!

related links:
第十一屆 ifva 短片節 2005
ifva
[前po] [香港] 香港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士畢展


2006-03-27

[香港] 香港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士畢展


如前一篇 po 文所說, 因為我在香港影視展上只是個隨身侍從兼無償工讀生, 一直逗留在會場也只是惹事而已. 所以, 在第三天的下午, 就想說一個人到其它地方逛逛. 在莊士敦道的天地書店翻閱了幾本香港旅遊指南書之後, 嚇然發現有一個香港藝術中心 (Hong Kong Arts Centre), 就在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的對面而已, 所以二話不說就衝了過去.

非常幸運地, 香港藝術中心的包氏藝廊正在舉辦香港藝術學院應用與媒體藝術學系的學士畢業展. 展出的作品相當多元, 內容涵蓋了平面設計, 出版, 多媒體, 網頁設計, 包裝, 裝置藝術, 錄像等. 和台灣的資訊傳播學系非常像. 整個展覽中我最喜歡的一件作品, 是一個探討人際溝通實虛關係的 "虛擬飲茶" 作品. 這件作品邀請觀者坐在一張桌前, 桌上有茶具, 包括茶壺和杯子等等. 前方架有一個螢幕, 顯示著透過 webcam 抓取觀眾的即時影像. 而即時影像的前一層看起來像是以擴增實境的手法加上和桌前餐具一模一樣的 wire frame 3D 擺設. 一開始, 這件作品讓我以為是透過影像處理技術把虛擬的 3D Model 貼在即時影像上面. 後來仔細觀察, 發現其實這件作品是直接以白線按照 wire frame 的形式黏在實體茶具上面, 再透過前方的藍光一打, 讓實體茶具上面的白線發亮 (illuminated), 根本沒有用到任何軟體技術. 所以若不仔細看, 還真的分不清楚到底哪個是實哪個是虛. 像這樣的作品, 真的是讓人可以思考仰賴電腦維生的我們, 對於實體與虛擬的感受和理解為何.


圖 / 那一件 "虛擬飲茶" 的作品 (2006)

除了這件作品之外, 裡面有其它幾件作品的呈現效果與手法也令我感到滿有趣的. 例如: 用手掌的反應做為影片中觀者情緒反應的互動電影介面, 以及將影片投影在鳥籠裡呈現的錄像裝置, 還有墓穴的空間設計...等. 此外, 一進到展場裡面, 投影在牆上身著紅衣黑裙的小姐, 就會打躬向來往的人群道歡迎或謝謝光臨.

以媒體應用與表現手法而言, 香港在新媒體教育方面感覺似乎比較多元而更重視概念. 台灣方面普遍來說則是感覺比較商業導向, 但作品完成度較高. 不過這樣子拿橘子跟蘋果比不太適合, 因為每個學系的定位跟方向本來就不同. 除了這個展覽外, 香港藝術中心另外在不同樓層還正在展 Comix Magneto 漫畫展, 以及 11th ifva Festival 2005 等. 在後來看了香港的藝術地圖 (類似台灣破報的東西), 發現這段時間香港所有跟新媒體有關的展覽都在這裡展出, 很幸運地都被我看到了. 不過最可惜的是這趟香港行沒有到 Francis 以前唸的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參觀.

related links:
香港藝術中心 (Hong Kong Arts Centre)
香港藝術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前po] Francis Lam!


2006-03-26

[香港] 國際影視展


香港國際影視展是以電影製造聞名全球的香港的年度盛事之一. 今年 chialin 代表他們公司到該展覽會上顧展場, 觀摩, 與推廣業務. 做為隨身侍從的我無可必免奉命被徵召前往香港陪同駐守, 擔任臨時免費工讀生.

這個影視展舉辦地點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影音產業同行. 台灣去參展的也不少, 如台視, 三立等電視台, 或是台灣電影協會等都有參展. 還有一些多媒體和動畫單位, 例如 Crystal CG,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等. 會場中設有會議室, Lounge, 一站式顧問服務等支援單位. 這幾天不停地在會議廳有一些頒獎活動, 座談活動, 與試映會等.

這類場合是讓同業之間尋求合作與交流的機會, 所以我也不太方便到處去亂入和逗留, 只能是走馬看花 / 吃吃茶點 / 拍拍照這樣. 基本上, 主要都是片商在做影片買賣與推廣, 非常商業與社交的一個場合.

p.s. 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的環境很不錯, 空間很大, 而且交通也很方便. 今年年底 (11.29-12.1) 在同一地點將要舉辦 “2006 Innovation & Design Expo 創新設計及設計博覽”. 目前正在徵求參展單位. 有興趣的同業不要錯過... 還是有人要 share 費用組一團去展嗎? ^^

related links:
香港國際影視展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2006-03-25

香港之旅遊返!


這個禮拜沒有 po blog, 原因是這幾天陪 chialin 出差去香港參加 2006 香港影視娛樂博覽會香港國際影視展, 忙著看東看西, 沒有時間上網. 此行最早的規劃除了主要參加該影視展及最後一天安排到香港迪士尼樂園之外, 並沒有規劃其它行程. 不過, 這幾天的空檔去了一些地方, 有看了兩個關於互動的小展, 算是不虛此行啦.

由於剛才才回到家, 有太多 e-mail 還沒收和雜事尚未處理, 待日後再將香港此行的相關見聞與感想陸續整理成數篇 "香港專題" 上來.

coming soon.


2006-03-19

IxD RCA?

前陣子因為忙著準備申請文化替代役的資料, 一直沒有時間去外面開拓眼界, 補充氧份, 所以, 今天趁著週末下午便去參觀世貿二館的 2006 健康與自然博覽會, 順道去世貿一館 2F 的英國教育展晃了一下.

一直很想去了解英國互動設計的 MA program, 只可惜 RCA 沒有參展. 第一次知道 RCA 的互動設計, 是從黃老師 (也是 dAb 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 的一篇文章: 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 裡得知. 裡面寫到, RCA 的 CRD (Computer-related Design), 也就是現在 RCA Interaction Design 互動設計系所的前身, 在 Gillian Crampton Smith 教授帶領之下, 成為了一種典範. Crampton Smith 現在則在 IDII 擔任協調委員會成員.

之前有向在英國 CSM 的朋友大概打聽 RCA, 但她說她實在也不清楚 RCA 收學生的標準是什麼. 但是依想像, 無限創造力 / 獨特觀點 / 高度設計執行力應該是基本需求. 此外, 專業領域的傑出成果可能也很重要. 像是之前擔任大學 HCI 講師, 今年碩一的 Chris Hand, 本身已有不少 ACM, IEEE, 和其它各種期刊與研討會的出版文章. 總而言之, 唸設計看的還是實力跟經歷, 所以還是穩紮穩打點好.

related links:
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
Interaction Design RCA
InnovationRCA


2006-03-16

天工開物 2006 互動裝置展 Office Live

《天 工 開 物 集 團 2006 互 動 裝 置 展》 Live 是個很妙的字,它說明了這個作品有著鮮活的概念,巧妙呈現出現代人的辦公室生活文化,而且更以實境節目的型態現場show給你看。你會看到了我們以「Kinetic Art」的形式,創造出虛擬和實體交錯的多媒體骨牌,串聯著我們的每一個想法。裝置主體是四個辦公座位,每個座位為一個單元,一個接一個,循環牽動著各個環節。每個單元就像一個工作者,每天下意識地處理自己的分內之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存依。裝置始於一個虛擬的、卻活生生的角色「魚經理」,藉由魚游的路徑辨識來觸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後啟動餵食機制,讓「魚經理」得以繼續活下去(That's how we make our living),融合了物理、機械、電子、多媒體的創意手法,真實呈現現代辦公室生活的縮影。

展出團體 / 天工開物集團
展出時間 / 2006/03/20-04/28
開幕茶會 / 2006/03/20 (一) 下午二點
展出地點 / 智邦藝術基金會
新竹市科學園區園區二路九號八樓﹝智灝大樓﹞
週一至週五 10:00-19:00 週六 10:00-17:00 週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TEL: 03-5770270 轉 1902-1903
交通 http://www.arttime.com.tw/aboutus/map.asp


2006-03-13

[轉] 2006 自然與健康博覽會


博覽會三大特色:
1. 首次專人導覽的商展: 提供一流的導覽, 以流暢的參觀動線, 配合優秀熱誠的工作人員為您服務 /解說.
2. 一次購足符合身心健康及自然環保的產品: 由近百廠商, 提供近兩百個攤位參展, 讓民眾在養生食品 / 生物科技 / 生活用品 / 身心靈 / 國際 / 媒體 / 綜合等七大區漫遊.
3. 多元設計的主題館 / 講座 / 表演: 以精心設計內容展示自然環境 / 流感 / 健康三者的宏觀聯繫, 提供專業的疫病及保健資訊, 身心靈全方位的防疫之道.

展出地點:台北世貿展演二館
展出時間:95 年 3 月 16-19 日
開放時間:16, 19 為10:00-18:00. 17,18 為 10:00-21:00

related links:
2006 Health & Nature EXPO
郭微言:世紀禽流感疫情掃瞄


2006-03-12

恭賀 傑基‧李 的情人杯聲名大噪!

傑基•李的情人杯最近實在是紅得不像話, 還好我有訂閱 google 快訊, 才搜集到這麼多相關新聞. 這到底是怎樣? 我們的傑基•李真的出運了嗎? 哈哈... ^^

related news in Chinese:
古時舉杯望月 今朝異地對飲 (大紀元e報)
情侶杯異地對飲分享快樂 (大紀元e報 - Taiwan; 大紀元 - USA)
華裔發明人述經過「千里共嬋娟」杯傳情將和鄭慧敏同赴國際會議發表 (世界日報)
美研制出高科技情侶杯有情人異地對飲寄相思 (新浪網- Beijing, China)
(圖文)舉杯共飲愛相隨 (蕃薯藤新聞- Taibei,Taiwan)
研究人員發明戀愛酒杯,相隔遙遠的戀人也能保持愛情熱度 (蕃薯藤新聞 - Taibei,Taiwan)
台生發明LED情人杯遠距戀愛仍可享同飲溫馨 (蕃薯藤新聞 - Taibei,Taiwan; Yahoo!奇摩新聞)
法國‧每喝一口無線感應同心杯解相思 (星洲日報 - Malaysia)
台韓留學生共同研發成功千里傳情對飲杯 (多維新聞網 - New York,USA)
臺生發明可傳感"情人杯"可與遠方情侶享共飲時光 (中國經濟網 - Beijing,China)
台灣留學生研發同心杯遠方情人乾一杯 (中央廣播電台 Rti - Taiwan)
情人杯來電 感應遠方另一半 (聯合新聞網)


...more to come?

related links:
[前po] 遠距餐具
Lover's Cups: Drinking Interfaces as New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df)
KotoHana, a flower that shows your emotions (via ohno)


2006-03-09

NADA: 用 Flash 或 Java 控制類比裝置


NADA 是一個給 Flash 跟 Java 用來控制類比裝置的套件, 非常方便用於快速成型互動裝置 (via pasta&vinegar). 我個人是還沒有時間去試, 但這樣的媒材想必對於互動設計的推廣是有促進作用的. 現在 Flash 8 的 webcam 控制都已成為其基本特色的一部份了, 將來實體互動的需求更多時, 像 NADA 這樣的套件遲早也會整合在 Flash 或 Java 的功能裡面.

related links:
NADA: code in flash or java to control analog devices
免費下載 NADA


2006-03-07

Get rejected by DIS2006

去年年底很自不量力地把當時未完成的 Ambient Trigger 改寫成 10 頁的 ACM 研討會論文格式, 丟到兩年一度超硬的 DIS2006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剛才收到結果通知, 沒上.

事實上, 在兩年前剛入學的時候, 曾經和博士班的某位學長一起丟過 DIS2004. 那一次收到 reviewer 的 comments 之後, 有點被嗆到了, 勵志要在兩年後, 也就是 DIS2006 一定要投上. 沒想到, 兩年很快地過去了, 事實證明我要投上 ACM SIGCHI 的長篇研討會論文還很早.

四位 reviewer 當中, Reviewer No.1, No.2, No.4 給我 REJECT, 令人欣慰的是, Reviewer No.3 給了我 STRONG ACCEPT, 且在諸多評分項目中給我 8~9 的高分. 但相對的 Reviewer No.4 很嚴厲地, 給我最高不超過 3 分, 而且有四項 (技術健全性/技術重要性/文章品質/總體分數) 只給我 1 分. 從他們各自給的評語來猜, 我在想可能是因為他們領域背景不同所致, 所以看問題側重的角度不同. 不過, 相較於第一次丟 DIS2004 被 "strong reject" 的經驗, 這次的 review 結果, 還算是有進步啦 (自我安慰一下).

至於平均分數, 相關性 (Relevance) 是 6.2 分, 技術健全性 (Technical Soundness) 3.5 分, 技術重要性 (Technical Importance) 4.5 分, 原創性 (Originality) 6.2 分, 文章品質 (Quality of Presentation) 3 分, 總體分數 (Overall rating) 3.8 分. 從這些分數來看, 比較有優勢的項目或許是原創性, 但是在文章品質以及技術完整度上可能是將來要多下功夫之處. 寫論文跟寫文章真的差很多, 真不曉得那些很會寫論文的人過去是受什麼樣的邏輯和技術寫作訓練啊...

隨文附上 reviewer No.3 跟 reviewer No.4 的意見, 提供 後進/產學同好 挑戰 ACM SIGCHI 系列之參考.

Comments from Reviewer No.3

This paper addresses interface design issues inside a physical space. The papers presents an innovative design process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control an ambient space from a small suitcase. The project offers elegant solutions – suitcase, ambient pen, multiple screens - to physical elements of space that are often difficult to implement - wall, window, ceiling, screen. The paper is also remarkable in defining universal parameters for spac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calm, context specific, customization – task spac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awareness space. The Ambient Mediated Environment project can be helpful to other spatial design research looking for ways to define interactions in space. I am left with a few questions and comments. Do you know examples or domains of application for personal design environments? Do you see any applications in office furniture design? What current trends or concepts for interior design could integrate this kind of project? The interface with architectural design needs also to be explored on many levels including lighting, sounds, textures, acoustic, temperature, air flow, smell.... See the experimentations of 19 th century Huysmans. Space is not all harmony, it is also the place for frictions, collisions and clashes. Although adding more complexity to the project may blur the lines of its existing clarity, it may make your project more real, more multi-dimensional by its accepta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Comments from Reviewer No.4

Main Contribution: Describes an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platform with some personalisation and local context awareness. Scenarios of use are described to illustrate the technology.

Comments to Authors: The paper is a limited technology description with no evaluation, with no evidence that user's want or can use the ambient room devices.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a) The description of how the technology works is poor. (b) The notifier, trigger is simple and involves not real monitoring just a simple timer. (c) The illustrative scenario shows potential usability problem, the actions of the ambient pen appear to be context dependent p 6- but there is no way for the user to predict effect of actions such as take out of put back into the suitcase. Why should information floating on the wall be visible or useful? How does it help reminding any better than MS task manager? (d) State event interpretation rules are not specified- how does the system know when to communicate sketches to Kitty- p6 end as apposed to set up a video link ? (e) The devices do not extend standard CSCW functionality, besides introducing tangible TUI style interaction that has not been evaluated. (f) The device TUI interaction is not clear- e.g. what are concaves – docking platforms? (g) No requirements analysis or user evaluations has been attempted so this looks like technology looking for users rather than serious attempt to improve interactive technology.


related links:
ACM SIGCHI
DIS 2006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HI 2006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UIST 2006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DUX 2007 (Designing User eXperience)


2006-03-04

[代]『插電,兔子窩』故事屋三月份新主題

『插電,兔子窩』故事屋在二月份的主題『夢』帶領了所有的小朋友乘著夢想的翅膀,到達不可思議的夢幻國度。不論你們聆聽的是『愛莉絲夢遊仙境』或『夢幻列車』的故事,都感受了無限的想像與驚喜。很快的新的一個月份又來到了,而且多了一個結合美學及樂音的音樂館呦!三月份的主題是所有童話裡穿越時空的一個重要元素『時間』,我們即將推出的是『灰姑娘』、『魔法鐘』及『書的狂想曲』,期待帶給所有的小朋友更多的歡樂與想像,現在就要開始預約了呦!

related links:
[前po] 全國首座互動童遊館!
kidsstoryroom.com


[轉] Gucci與麻省理工擦出火花 義大利時尚業大玩新科技

(via 2006/03/02) 作者:鄧兆旻
所謂的新科技,不單只是硬體裝置,在義大利時尚業者的想法中,新科技應該是可以完全融入服飾品,潛藏在購物環節,最終得以打造出美好的消費經驗,成為與感官經驗融為一體的生活式科技。
(...more)

related links:
[前轉] 北京新浪專訪 MIT Media Lab 鄧兆旻
[前轉] 日本NEC開發出可折疊超薄充電電池


2006-03-02

[轉] 電腦約會時代 負心漢網站興起


圖 / DontDateHimGirl.com
〈大紀元記者潘凱文編譯〉女仕在戀愛初期想要發現男伴是否有欺騙、偷竊、腳踏兩條船是沒有那麼容易的,在現今時代更是困難,因當人們使用電腦上了線尋找約會伴侶時,要對電腦說謊要比面對一個人說謊容易得多了。紐約時報報導,但現在互聯網提供了對付的方法,例如網站DontDateHimGirl.comManHaters.comTrueDater.com 就專門把這些爛蘋果放在網上,或公佈一些雖然尚未爛但個人檔案卻充斥著假資料的登錄人。......

...... 回想舊時代時的盲目約會方式,對方至少是朋友或親戚認識而有某種程度的擔保,報紙或其他刊物上的小廣告是不完全可靠的,因人們不可能從像隨意貼般尺寸的廣告上了解對方太多。而現代電腦約會方式的是人們可以在電腦線上互相對談幾個月,經過一段時間和感情的投入,最後卻發現可能浪費時間。(...
more)

so, 新的科技, 引發新的生活型態, 出現新的社會性問題, 再有新的媒體來解決新的社會性問題... 這是一個 iterative 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