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幫同袍瞄了一下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考試的
簡章, 著實嚇了一跳. 因為上面開的 6 本參考書單, 可說清一色是互動設計相關經典讀本. 其中包括以下 5 本:
1. IDEO,
《IDEO Method Cards 51 ways to inspire design》,methodcards@ideo.com
2. Bill Moggridge,
《 Designing Interactions 》,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7
3. Tom Kelly,
《The Art of Innovation》, 第一版, Doubleday, New York, 2001: 徐鋒志譯, 《IDEO 物語》, 第一版, 大塊文化出版.台北., 2002
4. 余德彰等著, “
劇本導引”, 第一版, 田園城市, 台北, 2001
5. Donald A. Norman, 翁鵲嵐等譯, “
情感設計”, 初版, 田園城市出版, 台北市, 2005
之前因為在雲林做社區營造的關係, 所以和雲科大創設系的幾位老師及學生, 有相當密切的接觸及合作. 不過, 因為這個系目前只有兩屆, 所以一直看不出端倪. 只知道有點像商業設計, 有點像工業設計, 然後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 地方文化, 創意商品方面的東西, 然後還有一些展示設計的部份.
昨天看到該系今年首屆碩士班的參考書單, 讓我開始反思許多問題: 為什麼創意生活設計系的書單, 會幾乎清一色是互動設計的書? 為什麼它不叫互動設計系呢? 互動設計的目的為何?
答案顯而易見, 這是因為關注的點不同: 互動設計師關注的是互動科技, 互動經驗及互動形式, 而創意生活設計師關注的是---生活.
這也似乎間接暗示了為什麼我們老在談互動"設計", 卻老是跨不出工程/技術本位的思考邏輯 (即使我們很討厭別人將我們歸類為工程技術人才) 為什麼所謂的互動設計師, 只有很少數的, 像
IDEO 這樣的單位, 才有從人類學及社會學角度提出的論述.
其實這很有趣, 一個互動設計師, 想用互動科技解決生活問題的本身, 實際上已陷入從技術角度出發的思考邏輯了. 但是許多設計案例證明, 要解決生活問題, 並不一定需要互動科技, 它需要的是設計師的智慧, 解決問題的各種創意方案, 而這方案不一定得用互動科技.
所以, 或許互動設計更適合做為一種 approach, 而非 principle. Moreover, 或許 "創意生活設計", 會比 "互動設計" 這個 term, 來的更像我們願意談的東西. 因為關鍵不在於設計物是否為互動形式, 而是在於它是否改善生活經驗, 或提供更優質的生活想像.
此時, 我的腦袋豁然開朗.
p.s.
我很喜歡創設系主任
黃世輝教授提出的
SPAC 體驗設計 framework.
related links:
[前po]
[兩本書] 情感設計 + 透視智慧環境[前po]
[兩本書] 不要讓我想 + 創新設計[前po]
Emotionally-Centered Design[前po]
[書]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前po]
IDEO 的創新修練[前po]
跨領域整合的創新設計program--Stanford d.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