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9

青春氧樂園


小乖那邊聽到的, 位於台北士林科學教育館目前正展出一個青春氧樂園特展. 這個特展是由位於南部的互動展場公司--極易, 所執行製作的. 台北的檔期展到明年的 1 月 28 日, 然後預計明年的 2.14-4.22 會巡迴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

related links:
青春氧樂園特展網站
極易


2006-11-28

創新設計 program Top List!

上週末和互動團的幾個鳥人與義大利 IDII 回來的 ChiaYing Lee 喝下午茶的時候, 聽她說 BusinessWeek 有一個創新設計的學校 / 學程的列表. 這個列表是由來自知名產界與學界共 24 位專家, 根據產業與設計創新的潛力, 所評定推薦的學校.

必需強調的是, "設計"在這邊的定義, 不是台灣一般認定的那種 "包裝機構的造型設計", 而較接近設計思考與策略下所創造的產品與服務設計, 乃至於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與激發創新.

check out the following links!

D-Schools: The Global List
D-School Survey Methodology

related links:
BusinessWeek 專題: Top Innovation and Design Schools
[前po] 跨領域整合的創新設計program--stanford d.school!
[前po] [兩本書] 不要讓我想+ 創新設計


2006-11-27

藝術出牆


藝術出牆--小點點的城市夢遊, 是青鳥新媒體藝術做的一件位於社教館外牆的互動式公共藝術裝置. 大前天是啟用典禮, 但是因為時間上不允許所以沒有去成. 前天趁著假周末假期繞過去實地考察一下. 簡而言之, 這是一個利用 LED 模組面板以及虛擬的投影窗戶妝點社教館外牆的案例, 在外牆的對街有一個像紅綠燈的裝置, 使用者可以按下裝置上的按鈕, 觸發外牆上妝點的影像產生變化, 相當有趣.

related links:
藝術出牆活動揭幕- 台視新聞 (via ttv)
藝術出牆25日社教館城市舞台戶外廣場揭幕 (via EpochTimes)
蕃薯藤-新聞-藝術出牆25日社教館城市舞台戶外廣場揭幕 (via yam)
[前po] 青鳥的blog
[前po] 新媒體藝術的後花園?


2006-11-14

台北數位藝術獎互動裝置展


這次台北數位藝術節, 還有舉辦一個數位藝術比賽, 其中有一項是 "互動裝置類". 入圍的作品, 目前正在台北市中山堂 2F 的光復廳, 和另外幾件國外邀請的作品一同展出. 國外邀請展出的作品, 有 Golan Levin 的 Messa di Voce《美聲演繹》, Kaffe Matthews 的 Sonic Bed_Taipei《聲音床_台北》, 以及鈴木太朗的 Water Canvas《水幕》, 都是很棒的作品.

而互動裝置類的首獎, 是曾偉豪的《Speaker Tree》. 基本上這件作品就是一面實體塗鴉牆, 使用導電碳粉導電的原理, 讓使用者接觸畫在牆上的碳粉的時候, 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 這件作品其實在去年還前年 (?) 在台北前蘭州派出所有看過, 不過不確定作者是不是同一人 (i forgot, sorry...) :p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聽說是王照明老師的學生的黃智皓, 他的作品《》也有入圍, 在這邊要恭喜一下. 另外入圍的還有朗機工成員之一林昆穎的《一會兒》, 黃心健的《拂拭》, 還有上次展出過的曹訓誌《The Living Room》.

同樣的地點展出的還有其它類別的入圍作品, i.e. 數位音像類, 聲音藝術類...等等. 其中也有幾件很有趣的作品, 像是之前曾在交大應藝所畢業展看過的《刻薄館生命醫療事業部—有病系列》等等. 展出時間到本月的 19 日. 這個領域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成熟, 希望明年的台北數位藝術節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辦的更好, 更加熱鬧.

related links:
DAF 2006 - 台北國際數位藝術節
鈴木太朗作品集
[前po] 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
[前po] 在你腦海中唱歌


2006-11-13

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


在地實驗所策劃執行的第一屆台北國際數位藝術節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6), 於 11/10-19 在中山堂, 紅樓劇場, 以及西門町步道商圈盛大展出. 開幕當天有幸能夠和 dAb, 小乖, ohno 親臨現場, 並巧遇青鳥的 Tony, 還有久違的王照明老師.

當天在中山堂現場的人, 大約一兩百人左右, 其實這種感覺還滿好的, 頗為清悠涼爽. 在中山堂廣場上並有幾件邀請自國外的科技藝術表演及作品, 包括 Benoit Maubrey 的 Audio Ballerinas《電音芭蕾》, Paul DeMarinis 的 Rain Dance《雨舞》 , 以及 Theo Jansen 的 Animaris Percipiere Primus《物種原始》.

其中要特別講講的是 Rain Dance《雨舞》. 這件作品若是用看的, 就是一排蓮蓬頭不斷的在噴水. 其實光用看的看不出什麼個所以然, 但只要親身去體驗, 就會立刻發現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 能夠讓你擁有難忘的互動經驗. 使用者只需要拿一把雨傘進去, 讓蓮蓬頭對著傘葉沖水, 就可以聽到效果非常好的全傘罩式立體環繞音效. 每一個蓮蓬頭, 都是不停的噴不同的樂章. 這件作品的神妙之處在於, 它的音樂完全是靠不同強度的噴水噴在傘葉上, 達成不同的音階, 音調, 與和弦. 後來一查, 才知道這件裝置是 1998 年的作品, 真的是歷久彌新.

related links:
DAF 2006 - 台北國際數位藝術節
料好實在 . 台北數位藝術節 (via 小乖)


[轉] 紀實電影《震撼》


神洲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的首部電影《震撼》在經歷了一年零八個月的製作後,於 2006 年 10 月 13 日晚在美國首都華盛頓 DC 的美利堅大學舉行了首場特別播映式,為該影片在世界各大學校園特別巡迴展拉開序幕。(...more)

related links:
[轉] 紀實電影《震撼》背後的震撼
免費下載全片


2006-11-12

Antenna Design


Antenna Design 並不是一間設計天線 (antenna) 的公司, 而是一間我非常欣賞的位在紐約的互動設計公司. 公司是由兩位目前任教於 NYU ITP 的老師 Masamichi UdagawaSigi Moeslinger 於 1997 年所成立. 他們設計的東西橫跨交通運輸系統 / 工業產品設計 / 互動裝置 / 建築空間環境設計, 以及 GUI 互動介面設計.

他們將互動設計的觀點與方法, 拓展與應用在交通 / 工業產品設計 / 建築…等幾個直接反映人與周遭世界互動的面向. 就 Antenna 這樣的跨領域設計型態, 相信是許多互動設計師心目中理想的小型公司營運架構. Antenna 並未因經營項目太廣而失焦, 反而是適切的透過互動的觀念將許多新的價值注入其它領域, 這也讓這間公司榮獲了許多國際級的工業設計, 資訊設計, 建築設計等獎項, 並被國際間重點設計媒體所報導 (堅實的工業設計和藝術的背景我想也是原因之一).

其實不難發現, 國際上每一間類似架構的互動設計公司, 都有不同的特色與核心價值, 像 ART+COM 就感覺相當專注在展場裝置以及電容式觸摸感應技術的應用, 而 Small Design Firm 雖然做的也多是展場跟博物館的案子, 但又有很強的 typography 的視覺呈現特色. Antenna Design 相形之下, 會讓人感覺比較工業設計, 質感上比較細緻. 所以說設計真的是五花八門, 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觀點, 相信就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出來.

related links:
[前po] 視科技為藝術, 設計為手段的 aeolab!


2006-11-07

模組化空間互動系統


近些個日子常聽到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場合提起將互動裝置模組化, 大量生產販賣的構想. 實際上, 這件事在國外已正在發生了, 可以讓我們借鏡. 例如義大利的由 3M + OREA + iO Agency 三個單位合作推出的 Sensitive Space System, 由英國 Betaminds Ltd 代理的互動吧台 iBar - intelligent surface system, 以及位於北美的 Reactrix 和 Freeset Human Locator 等.

對互動裝置有實作經驗的人都知道, 以現在的技術要實現這類的互動系統雛型並不難, 但第一個直覺的問題在於如何訂出硬體規格及價錢. 以 iBar 為例 (經本人 e-mail 詢問的結果), 該裝配目前包括三個部份: i-Bar 模組 (i-Bar Module), 電腦 (Computer), 以及投影設備 (Projection), 各有不同細項的規格, 裝置主體的尺寸則為 50 (長) x 50 (寬) x 115 (高) 公分. 他們目前是以 2 公尺為單位在賣, 所以若要購買, 就必需買 2 個倍數 (2, 4, 6, 8...) 公尺. 而 1 公尺要價英鎊 5,500 (約台幣 27 萬 5 千元), 加上軟體與設定費則要英鎊 6,500 (約台幣 32 萬 5 千元). 所以若只要買個 2 公尺的互動吧台, 也要準備個 60-70 萬台幣左右. 在與英國 Betaminds Ltd 的 e-mail 過程中, 對方表示他們已有來自全球的等待清單, 所以如果我們要購買, 也需要再排隊排個幾個月的時間.

除了硬體規格及價錢之外, 確保系統穩定度, 並像 IKEA 的家具一樣, 能夠運送給海外全球的客戶, 使之易於安裝和使用, 甚至建立品牌, 也是幾個重點. 軟體也需要特別開發, 需要有穩定及快速的物件追蹤演算法及圖形顯示.

世界上一直不斷有新的互動裝置的商業模式在被實驗著. 事實上, 對設計師來說, 若在行銷的大傘下做這種東西是很難有成就感的, 因為它的重點在於 marketing, 設計的獨特性在這樣的世界裡面, 變成是配合商業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不會起太大的主導作用. 不過, 辨證的看, 我們也可由此預想將來的互動設計領域, 將會相當豐富, 會有更多設計領域之外的領域人才介入, 整合行銷, 商業管理, 資訊系統與工程等面向. 但是對互動設計師來說, 重點應該還是把握在如何做出全世界第一個 i-bar, 第一個 sensitive space system, 第一個 human locator,... 然後讓 marketing 的人以及 real engineer 去包裝它, 完善它. 而這兒又浮現了一個問題: 要不要換跑道呢? :D

related links:
Sensitive Space System
iBar - intelligent surface system
Reactrix
HumanLocator - freeset (via maxray)
Betaminds Ltd
[前po] Ambient Trigger 環室觸發 -- 正式發佈!


2006-11-03

入圍2006年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社群經營類

前陣子突然收到以前大學的助教虫虫的來信, 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這個中時報系的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那時候想說就姑且試試, 就上去登錄了社群經營類, 前幾天收到通知, 有幸入圍了.

其實本來不太曉得到底應該登錄科技科普類還是社群經營類, 龜了很久. 當初開始經營這個 blog, 初衷就是單純想分享與紀錄一些我感興趣的資訊與日常觀察. 雖然談到互動科技, 但其實總體來看科技成份並不是占大多數. 回顧一下自己 blog 的發展, 發現漸漸的有一群原來不認識, 但具有相同志趣的網友透過這個 blog 而產生 connections. 雖然算是小眾, 但在網際網路這片大海中也算是個獨特的社群. 所以最後決定選擇報名社群經營類.

在這邊要謝謝虫虫學姊, 還有持續看我 blog 的網友. 這個比賽在 11 月 15 日才會公佈決選名單, 但無論如何, 我真正想藉這個機會說的是, 在過去一年半與大家文字交流中我成長了很多. 也希望過去或者將來我整理上來的文字, 都能夠或多或少帶出一點點不同的想法.

related links:
2006 第二屆全球華文布落格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