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個日子常聽到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場合提起將互動裝置模組化, 大量生產販賣的構想. 實際上, 這件事在國外已正在發生了, 可以讓我們借鏡. 例如義大利的由
3M +
OREA +
iO Agency 三個單位合作推出的
Sensitive Space System, 由英國
Betaminds Ltd 代理的互動吧台
iBar - intelligent surface system, 以及位於北美的
Reactrix 和 Freeset
Human Locator 等.
對互動裝置有實作經驗的人都知道, 以現在的技術要實現這類的互動系統雛型並不難, 但第一個直覺的問題在於如何訂出硬體規格及價錢. 以 iBar 為例 (經本人 e-mail 詢問的結果), 該裝配目前包括三個部份: i-Bar 模組 (i-Bar Module), 電腦 (Computer), 以及投影設備 (Projection), 各有不同細項的規格, 裝置主體的尺寸則為 50 (長) x 50 (寬) x 115 (高) 公分. 他們目前是以 2 公尺為單位在賣, 所以若要購買, 就必需買 2 個倍數 (2, 4, 6, 8...) 公尺. 而 1 公尺要價英鎊 5,500 (約台幣 27 萬 5 千元), 加上軟體與設定費則要英鎊 6,500 (約台幣 32 萬 5 千元). 所以若只要買個 2 公尺的互動吧台, 也要準備個 60-70 萬台幣左右. 在與英國
Betaminds Ltd 的 e-mail 過程中, 對方表示他們已有來自全球的等待清單, 所以如果我們要購買, 也需要再排隊排個幾個月的時間.
除了硬體規格及價錢之外, 確保系統穩定度, 並像
IKEA 的家具一樣, 能夠運送給海外全球的客戶, 使之易於安裝和使用, 甚至建立品牌, 也是幾個重點. 軟體也需要特別開發, 需要有穩定及快速的物件追蹤演算法及圖形顯示.
世界上一直不斷有新的互動裝置的商業模式在被實驗著. 事實上, 對設計師來說, 若在行銷的大傘下做這種東西是很難有成就感的, 因為它的重點在於 marketing, 設計的獨特性在這樣的世界裡面, 變成是配合商業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不會起太大的主導作用. 不過, 辨證的看, 我們也可由此預想將來的互動設計領域, 將會相當豐富, 會有更多設計領域之外的領域人才介入, 整合行銷, 商業管理, 資訊系統與工程等面向. 但是對互動設計師來說, 重點應該還是把握在如何做出全世界第一個 i-bar, 第一個 sensitive space system, 第一個 human locator,... 然後讓 marketing 的人以及 real engineer 去包裝它, 完善它. 而這兒又浮現了一個問題: 要不要換跑道呢? :D
related links:
Sensitive Space SystemiBar - intelligent surface systemReactrixHumanLocator - freeset (via
maxray)
Betaminds Ltd[前po]
Ambient Trigger 環室觸發 -- 正式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