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9

「瞬息・永恆」


【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報導】台灣法輪大法學會8月26日起在台北市社教館舉辦一場題為「瞬息・永恆」的攝影展。據主辦單位表示,這是一場全球範圍內的巡迴攝影展,在臺灣共展出120幅,呈現中共鎮壓法輪功6年來,全球法輪功學員講清真相、反迫害的壯舉,有些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了的珍貴鏡頭,值得臺灣民眾前往觀賞。

這次展覽籌備人員、建國中學美術老師周怡秀表示,攝影機拍攝於瞬間,但其捕捉畫面卻是不畏強權、堅持真善忍信仰的巨大精神力量,這些照片將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珍貴的紀錄。周怡秀從專業的角度表示,這120幅影像紀錄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但最特出的是這些作品所傳遞出來的感染力,這些畫面的主人翁他們或參與遊行或打坐煉功或參與文藝表演,但是從他們的神情中看到他們專注祥和的一面,他們似乎知道他們為甚麼而做,修煉人的精神力量透過畫面散發出來。

一名住在社教館附近的廖先生偶然間經過展覽會場駐足欣賞,他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從這些攝影作品他感受到法輪功的祥和與慈善,根本與政治沾不上邊卻遭受中共的打壓。他肯定這些影像能喚起國際間的共鳴,他也希望法輪功最終在中國能獲得合理的修煉環境。(...more)

展期: 8/26-9/1
地點: 台北社教館

related links:
光明而曲折的歷程
Compassion: Issue 5, 2004 (.pdf)
證實法攝影展作品賞析


2005-08-28

EDGE 3+ 建築動畫表現團隊首席設計師


我朋友 ohno 最近很 high, 說他想要兼兼差, 做做案子, 賺點錢, 因為他不好意思, 所以一直吵著叫我上來幫他廣告 (笑). 不管是建築競圖, 公共藝術, 互動媒體, 或是展場設計, 需要製作 3D Representation 或是 demo animation, 都可以跟他談! 你只要給他一張很草, 很抽象的 sketch, 他就可以幫你產出一個很具體的 freeform model, 相當貼心! 上面那張圖就是他幫另一位朋友做的競圖案例.

他的聯絡方式: unnormal@arch.nctu.edu.tw 謝先生 (Mr. Shieh) 小名 ohno
現職: EDGE 3+ 建築動畫表現團隊 首席建築競圖、展場設計、空間規劃、互動媒體、公共藝術之視覺表現設計師

related links:
WS+EDGE3_DEMO


2005-08-26

[書] Digital Ground


Digital Ground 是一本從建築人的角度出發, 探討建築, 普及運算 (Pervasive Computing), 與環境知覺 (Environmental Knowing) 之間關係的書. 本書給予了互動設計角色的關鍵性一個基礎理論, 是一本針對互動設計師, 普及運算研究者, 建築師, 以及對數位文化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而寫的書. 不同於一般的人機互動方面 (HCI) 的書籍, 這本書很有作者自己的洞見及風格. 基本上是整合了 HCI 以及建築的東西.

作者 Malcolm McCullough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副教授, 同時是一位藝術家, 都市設計師, 環境心理學家, 數位建構師, 以及使用性專家.


2005-08-25

[轉] 科學家稱人類基因千年前被外星人修改

【大紀元8月24日訊】由法國人類基因研究基金會的金·塞迪奧克斯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小組對世界各地的人類DNA和基因結構進行進行大範圍研究之後得出驚人結論:在大約1000年前,“某種生物”曾經修改人類基因,並將一個重要的“基因資訊包”植入其中。

據上海青年報報道,塞迪奧克斯博士說:“我們對人類DNA雙螺旋體上的3萬多個基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一個小基因序列片斷和其他部分差異甚大,它所使用的‘遺傳語言’使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代碼。”

最初科學家認為,那個小基因序列片可能是某種病毒,它以某種方式將自身嵌入到人類DNA當中。但是在1000多年年前的地球上似乎沒有這樣的病毒存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基因序列具備基因結合所必須的全部化學記號。

它究竟是如何嵌入到人類DNA當中的呢?(...more)


2005-08-24

尋找智慧 科學初獲答案

(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編譯報導)智慧是甚麼?在西方一般有兩個定義,一稱作「現實智慧」,指日常生活的能力,會適應環境等(Smart, Clever);另一定義則較抽像,認為智慧(Wise)的人不限於個人的生活,而能洞悉人類整體的深遠意義。這有些像我們中國人所謂,生活中的精明和聰敏與能參禪悟道的明慧之分。

在近十年中,很多西方心理學家試圖探索智慧的各個層面,希望能發現智慧與精神信仰(Spirituality)、性別、文化、甚至童年經歷的關係。據《紐約郵報》報導,在去年夏天於火奴魯魯舉行的美國心理協會會議上,全美各地的心理學家公佈了這些方面的研究。(...
more)

在電腦科學領域, 讓電腦具有一些 common sense 推理能力, 指的很像是上述的「現實智慧」. 但是, 這種智慧與其說是智慧, 還不如說是一種讓電腦模擬人類基本思考邏輯的東西. 真正電腦無法模擬或需要模擬的智慧, 也許是 "Wise" 這個智慧? 但這個問題其實要回歸到哲學面: 何謂智慧? 為什麼電腦需要有智慧? 電腦需要或被允許擁有什麼程度的智慧?

我經常思考環境智慧 (Ambient Intelligence) 到底是什麼. 如果只是人工智慧 (A.I.) 加上寧靜科技 (Calm technology), 那意義何在? 面對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從環境為本的角度, 試想環境智慧 (Ambient Intelligence) 其實已經存在自然界當中. 老子看到水在流, 就能悟到 "上善若水" 這麼有哲理的話, 而成為經典, 影響千年的人類文化. 只是背離自然與宇宙特性愈遠的我們, 愈難能從環境中學到或找到我們需要的... 而電腦在這裡的角色, 可能是強化或促進人與環境這種感性或精神性對話的關係. 相對於此, 現在從運算為本的角度, 迫使我們必需以人工的方式創造一個虛擬的環境智慧 (假裝環境好像有智慧), 其實只是將介面隱藏起來, 並以服務為導向的環境自動化程序... 也許環境智慧更適合從環境與智慧的角度, 而非運算的角度切入. 環境智慧的終極目標或許不是適應人的需求與渴望 (滿足人的惰性?), 而是某種更能夠衝擊人類文明, 對人類思想與精神發展有所助益的願景?...... 一些雜想.


2005-08-22

Interaction architect?

上次偶然在網路上撇見 "Interaction architect" 這個名詞, 突然覺得頗為之一振. Interaction architect?! 該怎麼翻譯呢? 互動建築師? 互動架構師? 後來用 google 搜了一下, 發現已經有不少人在替這個新的稱謂下定義了. 最普遍的定義, 大概就是將 interaction architect 定義為 "usability professional" (使用性專家) 了吧! 但是也不全然. 這裡面有一些對於 engineer 或 designer 這種稱謂所提出的一些檢討, 而建議以 architect 代之的意見, 也有的論調基本上認為評估 usability 這本來就是一種 "建構" 的過程. 不過, 這些討論基本上都是在電腦架構的圈子裡談論 "architect" 這個詞, 而電腦系統的 "architecture" (架構) 跟實體環境的 "architecture" (建築) 兩者意義卻大相逕庭. 對我來說, 其實我會希望把 interaction architect 定義為: 使用建築設計方法, 程序, 或態度操作互動設計的設計師. 不過, 看來是無人持跟我類似意見. 哈哈!

related links:
Interaction Architect.com
Jarrett Interaction Design : What is an Interaction Architect?
AskTog: It's Time We Got Respect
The interaction architect (.pdf)


2005-08-21

「混蛋檢測軟體」監測聽電話專心度

【大紀元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報導)——想了解電話那端的通話人是否注意聽嗎?新型的「混蛋檢測軟體」 (Jerk-O-Meter)可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美 聯社報導,麻省理工學院正在開發一種新的手機軟件來測試通話人的話語模式和語氣程度以分析出他們——程度從0%至100%——聽電話的專心程度。這一軟件 的發明者麥丹(Anmol Madan)認為「混蛋檢測軟體」可幫助改善人際關係,也可促進電話銷售及市場推廣。他說,“你可能通過這一軟體避免了一場爭吵。人們會更專注地聽話,因 為他們知道自己被監視著。”麥丹說這項程序已接近完成,它用數學計算法,通過談話人的語音來測試他們的心理壓力與專心程度。“它已經得到了學術上的証 明。”麥丹在談到數學計算測試時說。“並推出了一大批有關的學術論文。”

目前,「混蛋檢測軟體」可用來監測通話人。如果通話人的注意力不 夠集中,手機上就會顯示出“不要做混蛋”( Don't be a jerk)或“有禮貌一點”的警告信息。如果通話人得到了近100%的分數,手機會顯示“你是個優秀的談話者。”同時,「混蛋檢測軟體」也可用於測試通話 人的語音。然後它將如“此人行為像一名混蛋,你是否想掛斷電話?”等信息傳送給測試者。(...more)

related links:
MIT Media Lab: GroupMedia: The Jerk-o-Meter
MIT Media Lab: Human Dynamics Group


2005-08-20

MEDITATION!


冥想改變細胞的分裂與複製,減低壓力抗衰老,還可以使人的生活態度更積極。(Getty Images)

【大紀元8月18日訊】(...) 茲恩醫生說,冥想要求人接納現實,但「接納並不意味著被動,而是你意識到那些焦慮的想法是一種幻覺,即如果你認同它,它就會影響你對自己的感覺。你認為自己老,就會對著鏡子找到一百個不同理由來證實這一點,你似乎在履行自已的預言。相反,冥想可以將你從老齡化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種感覺事實上才會真正使人變老。這是態度問題,年齡不能改變,但你能夠改進自己身體和生活與世界的相互關係。冥想重新使你現在的生活更具價值。」 (...more)

related links:
袪病抗衰老 西方流行冥想打坐
利用影像技術研究打坐冥想


2005-08-19

被 Ted Selker 噹


話說前天 17 號晚上, Jackie LeeTed Selker (MIT Media LabContext-aware Computing Counter Intelligence 的主持人) 下午到工研院演講和 "談生意", 晚上就順道來所上吃 subway 跟 pizza, 順便聽我們幾位碩士班鳥人 present 之前做的一些 "New Media" 研究. 因為時間有點倉促, 準備的也不周全, 再加上英文又爛, 所以 present 的不是很好. 但是短短的相聚片刻, 總算知道 Media Lab critical 的程度, 以及問題討論時那種直接俐落的態度. 雖然東西自認做的很熟, 也跟老師, 及 CAADRIA 研討會上一些前輩討論過, 但面對 Selker 提出問題的方式, 我總是沒法那麼快反應, 不知該怎麼回答. 但事後想想其實都是一些很根本的問題. 或是其實我可以回答, 但是卻不曉得應該要那樣回答. 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 但是算是把我點醒了. 不得不反觀自己的英文能力, 簡報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 面對問題的反應速度, 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等... 太多不足之處了.

可以想見, 在那邊, 每天面對著來自全球佼佼者精湛的洞察力, 審視你的作品, 以及全球大企業的總裁對你作品提出的疑問, 那種壓力可想而知. 若不能很全面掌握自己作品的特性跟立場, 並清楚地對不同背景的人描述之, 機會便很難再有. 這讓我想到之前聽 James Teng 的演講, 他說的那種讓作品在眾人和眾領域之下粹煉的過程... 總之, 未來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等我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與大家共勉~


2005-08-18

連結人類情感的新科技


圖 (左): Passages (2005) / (右): whiSpiral (2005)

Media Lab Europe (closed) 有一個滿有趣的 Group 是人類情感連結小組 (Human Connectedness Group), 這個 Group 的目標很單純, 就是探討新科技如何媒介人類彼此的情感, 並發展各種促進人類彼此的情感連結的實體科技. 其最終目標, 是將這類科技推展成為一種新的科技類型. 該小組裡的每一個 project, 都有很單純的目標, 和淺顯乾淨的實作呈現. 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且有發展性的 group. 雖然 Media Lab Europe 在今年年初因為政治因素而關閉, 但是三年半的研究成果與後續研究議題, 仍然在學域持續被探索與發酵中. 只可惜, 或許對他們來說, 要與具相同信念的設計師齊聚一堂, 共享資源與設計理念, 下一次不知什麼時候才會有了!

related links:
Human Connectedness Group / Projects
Human Connectedness Group / Themes


2005-08-17

[書]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今天去重慶南路天瓏找書的時候, 無意間發現了: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eople, Activities, Contexts, Technologies, 今年三月由 Addison Wesley 出版的新書. 該書聲稱是為下一代的互動設計師而撰寫的入門書籍, 內容從使用者中心觀點, 涵蓋製作互動系統與互動產品的一些實務議題. 我滿喜歡它的章節編排, 基本上互動設計領域幾個主要的議題都含蓋到了, 包括相關的心理學基礎, 設計方法與技術, 資訊空間, 及電腦支援合作式工作 (CSCW). 感覺上是一本不錯的教材.


2005-08-16

[轉] 設計力 讓台灣企業翻身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天下雜誌封面故事】
為什麼設計重鎮義大利搶著代理台灣家居品牌?
為什麼米蘭家具展指定邀請台灣工業設計學生參展?
近三年,台灣拿下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的127座獎,追上韓日,
看似剛萌芽的台灣設計服務業,
卻在2004年達到260億營收總額,
預估今年更將有三百億的亮眼成績。

從MIT到DIT(Designed in Taiwan),
一股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設計實力,
正在強力崛起!(...more)


2005-08-15

[轉] 北京新浪專訪MIT Media Lab鄧兆旻

【新浪科技】 2005月5月18日至19日“2005芝加哥設計高峰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這次峰會由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主辦。新浪執行副總裁、新浪熱線總經理蔣顯斌有幸參加了本次峰會并與部分參會代表進行了深入交談。以下為蔣顯斌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環境智能小組 研究所碩士生鄧兆旻(James Teng)的對話全文...

related links:
[新聞全文] 對話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環境智能小組鄧兆旻
[舊文] James 的 MIT Media Lab 經驗分享


2005-08-14

接音源孔的藍芽收發器

(據中廣新聞許佳惠報導) 數位科技越來越進步,藍芽手機可以用無線耳機接聽電話,現在只要有發射和接收器,就算沒有藍芽,一樣可以免持聽筒,而且手機裡的MP3歌曲,還可以透過發射接收器,連接到家用喇叭,完全省去電線的麻煩,實現音樂帶著走的夢想。

使用MP3或Apple i-POD聽音樂是現代人的習慣,不過接耳機聽音樂,電線纏來繞去,很麻煩又難看,現在有台灣廠商研發出發射和接收器,只要把小小的發射器接在MP3接頭,就可以用無線耳機收聽,MP3或iPOD可以放在包包裡不去動它,直接用耳機調整音量大小和選曲。

這套發射接收器不只可以接無線耳機,還能連接家用喇叭,涵蓋範圍可達十多米。(...more)

related link:
結合藍芽科技 手機MP3可無線放音


2005-08-13

AD3 決選勝出: Cabinet


之前 po 文曾提過的 AD3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ance Design), 其用品設計競賽結果已出爐, 最後是由來自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 (TU Delft) ID-StudioLab 勝出. 其參賽作品 cabinet 是一個用來整理視覺資料的互動桌面, 提供設計師方便的互動機制整理, 檢索, 傳遞視覺資料. 看影片應該很好了解.

ID-StudioLab 也是近期國際間很知名的互動相關研究室, 不過它是隸屬於工業設計領域的, 所以做的議題比較偏向用品與物件設計. 根據本人不豐富的文獻資料, 工業設計做互動研究似乎是少數! 一般的工設, 還是偏向 form and function 的操作性概念, 很少採用 digital or interaction-driven 的設計方法. 相對於工設, 如果是建築領域的互動設計實驗室, 就會偏向探討空間性的議題, 例如: 表面啊, 皮層啊, 牆啊, 地板啊, 結構啊, 環境感知啊...,etc. 如果是資訊相關系所的互動設計實驗室 (通常就叫做人機介面/人機互動實驗室), 就會比較偏向開發各種裝置, 軟硬體, 可穿戴式的電腦, 技術/網路架構, etc. 而如果是藝術大學的互動研究, 就多偏向互動藝術裝置, 科技藝術裝置, 日常藝術品, 私人/公共藝術裝置, 互動創作等等.

當然以上多是個人偏見. 每個領域 run 互動, 都會經常取材相同的物件. 例如一張桌子, 給藝術家來做, 可以變成 Sur La Table; 給設計師來做, 可以變成 cabinet; 給資訊工程師來做, 可以變成 UbiTable; 雖然由不同的領域主導, 會產出不同聚焦點與不同風格的東西, 但是多方的領域知識卻都必需具備, 才能夠 run 出一個實際的 working prototype. 如何選擇並堅決自己想要強調的聚焦點, 我想這應該也是互動設計具挑戰性的地方之一吧!

related links:
cabinet: design prospectus (.pdf)
cabinet: 主要影片 (.mp4)
cabinet: 影片連結
[blog] 驚見 IDII 第一位台灣人


2005-08-12

[轉] 植物之間的競爭


圖 (左): Eau De Jardin (2004) / 圖(右): Infotropism (2004)

【大紀元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忻明編譯報導)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也會為爭奪資源而競爭,而且一顆植物分成兩部份後也仍會如此。賓州大學植物生態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植物是如何判斷出誰是競爭對象,並且原來屬於同一顆上的植物為甚麼也會競爭。研究人員發現,當兩顆植物種在一起時,植物的根會努力生長,伸至競爭對手的地盤,但同時能保持自己的土地不那麼擁擠。(...more)

related links:
植物之間的競爭
Biotechnology at U.Penn
Biotechnology Q&A by Japan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biocommunication with plants
biocommunication with plants (2)


(not really) related interaction design/art projects:
Infotropism: Living and Robotic Plants as Interactive Displays
Slow Technology - Designing for Reflection
2004 Eau De Jardin
1992 Interactive Plant Growing (互動植物生長計劃)


2005-08-11

第三隻眼


法國數學家與哲學家笛卡爾 (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所繪之松果體

(...) 有關新發現和神經機械控制的《人工智慧》一書作者普瑞迪薩夫(Vitaly Pravdivtsev)說,「俄國的許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覆展示了一個實驗,就是當研究人員將一裝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額,再沖洗出來的底片會出現所要的圖像。這說明,某些人可以從前額處發放腦子中產生的圖像,這可能就是古老的東方傳統中認為的『第三隻眼』。」 (...more)

related link:
The fact of the third eye's existence can be found in modern embryology
Third Eye - Pineal Gland
俄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第三隻眼」
松果體(天目)分泌的美樂托寧對健康的影響


2005-08-09

DHKY and GFD!


應該很多互動設計研究者和我一樣, 當初是從網頁與網站設計 "跨行" (叛逃?) 過來的吧! 想當初 "耽溺" 於網頁設計的時候, 很喜歡看 DHKY 的作品, 因為看它的作品總會令我樂得開懷. 今天心血來潮, 逛了 GFD!, 一個由 DHKY, futabita, greglau 等人所合作的 Graphical remix (幾年前風行一時的用 remix 的方法進行創作接力的概念). 從第一張圖細細看下來, 彷彿可從中窺見他們創作過程中的各種情緒脈絡, 和每個人不同的個性, 思想與感情.

DHKY 的作品喜歡取材40~60年代特色的圖像 (從他 1997 年的作品開始便如此), 他的作品總有一種港版的拙趣. 在畫面的一些細節, 總可見一些刻意安排的趣味點, 但一點也不影響畫面精緻度! 也許就是這樣, 才那麼讓我喜歡一看再看吧!

相較於其它功能主義的網站, 這是一個能引起我情緒的互動性網站.


2005-08-08

[轉] Jobs 對2005年史丹佛畢業生演講


今早讀到了上一期《今周刊》(No.449) 一篇由 Steve Jobs 對2005年史丹佛畢業生演講的文章. 讀過之後頗有感觸, 覺得寫的實在很好. 原文如下:

Steve Jobs 對2005年史丹佛畢業生演講 (via 卡洛の角落)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via Stanford Report)


2005-08-07

台灣的媒體建築?


這幾天晚上, 經過民權東路榮星花園附近, 總會被國華人壽大樓的 "媒體建築立面" 所吸引. 這邊用的 "媒體建築" 一詞, 不是互動設計師所想的那種互動建築, 而是取自 Gianni Ranaulo 所著 (宋偉祥譯) 《輕建築:新境界城市》一書中對 "媒體建築" 所下的定義: 應用於個體建築上的輕建築, 亦即多媒體外牆 (p.75).

和其它台北夜間建築照明不太一樣的地方, 這棟於去年 2004 完工的華國人壽大樓, 它的照明變化含蓋整個立面, 每一面窗戶都是用一個 CW 照明模組 "投射" 的, 具有淡入淡出的變化. 雖然, 這種 "七彩霓虹燈" 在台北的夜晚早已泛濫成災, (尤其是前陣子不知為啥站前新光三越的照明要改成那種怪怪的樣式? o_O") 但是, 正面一點來看, 這或許也宣告著媒體立面在台灣當代的建築照明, 即將邁入普及應用階段. 下一步, 是不是會有像 BIX EnterActive 這種 "互動式" 媒體建築出現在台北都會夜晚呢?

related links:
國華人壽大樓媒體立面的影片檔
TIR Systems 其它案例影片檔
TIR System 在台北啟用照明系統 (SSL): 國華人壽大樓
TIR Systems Ltd.


2005-08-06

智慧型室內空間


智慧型室內空間設計 (Design of Intelligent Interior) 是 Jackie 的同學 Leonardo Amerigo Bonanni, 從擴增實境廚房這個 project 發展的碩士論文. Leonardo 將這個廚房的設計經驗, 結合辨析一些室內設計的特性, 歸納成建議; 並且大膽假設未來的室內設計, 可依循這些設計原則而做出具智慧的室內空間.

related links:
影片檔
Leonardo's Master's Thesis (*draft*)
short paper for INTERACT'05
SUIs: Spatial User Interfaces


2005-08-05

Party Wall


PartyWallnARCHITECTS 做的一個互動牆. 不同於其它的力動牆面, 這個互動牆是可以雙面互動的. 並且它的力動是垂直向度, 是上下動的. (via we-make-money-not-art)

related link:
party wall movie
Interactive Kinetic Facade


2005-08-03

Design and Emotion 2006


設計與情感研究機構 (Design & Emotion Society) 組織的第五屆設計與情感 (Design & Emotion) 研討會, 這次由瑞典的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持, 將於 2006 年 9/27-29 在該校舉辦. 研討會旨在探討情感與設計相互影響的關係: 設計物如何誘發人的情緒? 如何評估某件設計物它的情感效應? 情感如何影響消費者採購的決定, 等等. 主題含蓋了: 執著與行為 (Attachment and Behavior), 品牌與識別 (Brand and Identity), 方法, 理論, 文化, 興趣/驚喜/欣喜, 感官, 語意, 空間與環境, 負面情緒等各層面的相關議題.

產品開發者都希望可以歸納或辨識出一些設計要素或原則, 能較準確地引導設計過程, 發展出較為大眾喜愛的產品. 關於產品設計與情感關係的研究, 開始不過幾年的時間而已. 尤其是在 Norman 提出 Emotional Design 之後, 近年才開始較受重視並有流行的趨勢. 因此, 我想這個研討會應該是相當新鮮的. 這個研討會徵集論文及設計案兩種作品, 重要時程如下:

2005年11月15: 800字的摘要 (研究論文/理論論文/設計案例/業界專案報告/海報論文)
2005年12月30: 摘要錄取通知
2006年4月15: 論文/設計案例全文截止日
2006年5月30: 論文/設計案例全文錄取通知


2005-08-01

SUIs: Spatial User Interfaces


來自成大建築Jackie Lee, 前幾天在 MIT Media Lab 情境感知研究組 (Context-aware Computing Group) 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本碩士論文. 他的論文題目是空間性使用者介面 (Spatial User Interfaces), 內容是將空間性介面應用在輔助廚房使用者的各種複雜工作上. 他認為, 真實世界並不是電腦螢幕, 而人類有許多的感知與處理多工的能力, 可以藉由環境介面與擴增實境, 輔助並強化人們在真實世界處理複雜的工作. 因此, 他選擇了廚房, 這樣一個具高度挑戰性的環境做為研究基地, 發展了包括不只烹飪, 還有安全性, 廚俱使用性等議題.

Jackie 發展了廚房內數個不同的子系統, 包括擴增冰箱, 擴增水槽, 擴增電磁爐等. 裡頭不乏一些簡單卻實用的巧思, 例如將水龍頭水溫視覺化 (熱紅色, 冷藍色), 避免人輕易用手去試溫度而燙傷. 在他的論文中, 並進行了使用者實驗, 證明空間性介面確實能大大提高使用者感知廚房環境訊息的能力.

當然了, 高興的事除了台灣多了一位 Media Lab 的碩士, 另外, 也恭喜 Jackie 獲得繼續在MIT 博士班深造的機會!

related links:
探索頻道專題報導 "Kitchen of the Future"
擴增實境廚房影片
SIGGRAPH 2005 上的海報論文
Jackie 的 MIT Media Lab 碩士論文全文 PDF (2005)
Jackie 的成大碩士論文全文 PDF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