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9

海洋台灣 @ 史博館 !


前幾天聽不良說海洋台灣壓克力箱又要在台灣展出一次. 由於之前鹿特丹展出的時候沒有跟到, 而這次展出地點離家裡又不遠, 所以就趁著中午吃完飯的一點時間順道過去看看.

這次的展出是配合一個主題也叫海洋台灣的台灣古地圖史料展, 展覽名稱為: 海洋台灣—人民與島嶼的對話, 展出了從古至今不同時期, 不同政令與不同國家觀察下的台灣地圖風貌. 看展的過程, 我體會到地圖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媒材. 每一張地圖, 其實都在訴說著某件歷史故事, 或是傳達某種極為強烈的觀點. 僅僅只是平面二維的薄薄一張地圖, 但是卻能讓觀者在其前停留許久, 並且反復觀看, 神遊其中. 從中也發現到, 有些地圖似乎很想要在一張地圖上表現各種資訊, 雖然這樣往往造成地圖的可讀性降低, 但是卻又能夠鋪陳一種跳躍式的故事性: 隨著視覺焦點在地圖上游移, 就能夠不斷獲得地理上, 水文上, 人文上, 農業, 交通, 等各種不同主題類目下的資訊.

至於互動壓克力箱, 一個需要觀者取下壓克力切片, 並放置於旁邊平台的互動裝置, 在看了看現場的設計之後, 總覺得 "引導使用者取下壓克力切片並放置於平台" 的提示並不明顯. 雖然有特別設計指示說明的文字與圖示, 但是在成堆的字與成堆的圖和影像中, 使用者似乎很難會去察覺到該指示說明內容. 不曉得有幾個人知道可以將壓克力切片取下. 適切的使用者導引設計, 我想會是互動設計介入一個靜態為主的展覽, 可能得先思考的一項最基本的問題吧.

展覽的地點位於建中對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門票只要 NT$ 20.- (學生票 NT$ 10.-), 展出日期至明年的二月五日.

related links:
[前po] Slice Interface at Rotterdam!
展覽資訊: 海洋台灣—人民與島嶼的對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
[新聞] 史博館「海洋台灣—人民與島嶼的對話」今揭幕 (via yam)


2005-12-28

[轉] 台灣63件產品獲德國iF設計獎 超越日韓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七日電) 經濟部工業局今天表示,台灣廠商在德國iF Award產品設計獎一舉拿下63個獎項,得獎數僅次於主辦國德國,遠超過日本、韓國,高居全球第2、亞洲第1;明基電通更囊括13項獎,總數排名全球第3,次於韓國三星與荷蘭飛利浦。(...more)


2005-12-27

I-Design @ Domus Academy


DA (Domus Academy) 是位於義大利米蘭 (Milan) 一所國際著名的設計學校, 而 IDI (Interaction Design Institute) 則是位於義大利艾弗瑞 (Ivrea) 一所國際著名的互動設計研究所. 2005 年 10 月, IDI 從艾弗瑞搬到米蘭, 和 DA 合開一個全新的互動設計碩士---I-Design.

這個新的碩士課程將結合兩所學校最棒的經驗, 對兩所學校而言都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IDI 可以在 DA 獲得更多不同設計領域的跨領域刺激和資源, 而 IDI 的文化亦能帶給 Domus 新的設計活力. I-Design 目前規劃為一年期的碩士課程, 共 12 個月, 180 個學分 (可見會是相當操的).

從以前就很喜歡 IDI 學生發展的一些互動設計概念和產品, 它和位於英國倫敦的 RCA (Royal College of Art)Interaction Design 研究所一樣, 都是非常設計導向的單位. 至於 I-Design 能不能帶給互動設計領域更開闊的視野, 我想應該是相當值得令人期待的!
(感謝 Winny 學姊提供的資訊)

related links:
[前po] 驚見IDII 第一位台灣人
IDII: 改變生活的體驗 (via uiGarden)
IDII 義大利互動設計學院 (via 異鄉‧義想)
Domus Academy (via 異鄉‧義想)
IDI 和 DA 結合的聲明
互動設計碩士 - 米蘭Domus Academy (via 104教育資訊網)
Download the Program (.pdf) (532k)


2005-12-25

Hey! It's X'mas!

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人們把它叫做聖誕節。這是一個和其他節日和假日都不一樣的日子,因爲我們在這一天,紀念一個出生在 2006 年前的偉人。他帶著神的旨意,教導人們愛和寬容的真意,指引通往神的道路。他不是豪門貴族,不是高級學者,也並不腰纏萬貫,但因爲神,他所以偉大。

daniel 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

related links:
充滿愛和歡樂的聖誕節
芬蘭聖誕老人年收五萬封信
美國人寄出19億張聖誕卡
高科技電子產品成為熱門聖誕禮物


Spatial Media Group @ MCU


前幾天, 和 @hno 跑到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研究所互動媒體實驗室, 假國科會合作之名找梁老師見面. 梁老師在該實驗室主持了一個空間媒體研究小組 (Spatial Media Group), 做了一些和實體空間相關的一些應用研究. 雖然僅有短短約莫一個小時的交談, 但是卻被梁老師精湛的研究觀點所懾服.

該研究小組目前在做的一項研究: 都會空間行動服務設計之混合實境平台, 是一個以 ARToolkit 技術, 結合建築比例模型, 及投影彩現為基礎的實體模型平台. 雖然使用的技術與呈現方式都不是最新的, 在 MIT SENSEable City Lab 也有諸多類似的系統, 但是, 梁老師所提出的觀點卻是相當新的. 不同於類似的模型平台技術應用在傳統建築設計與都市規劃的階段, 該研究小組的這個實體模型平台, 是針對行動服務設計, 讓建築師或都市計劃者可以在架設行動服務基地台與互動熱點 (Hot-spot) 之前, 一個模擬可能情境並加以評估與討論的平台. 這其實隱含至少兩個具大意義:

1) 建築或都市計劃者, 其設計內容已由空間的設計規劃邁向包含行動服務的 (資訊性的, 互動性的) 設計規劃.
2) 架構於實體空間之上的資訊空間層面, 是在設計階段就已經納入一併規劃的, 而不是像現在的作法, 在實體空間的設計規劃完成之後, 才在其上 "抓洞補洞".

最令人汗顏的是, 梁老師鼓勵在 "建築大傘" 下的我們, 不要放掉一些傳統的東西, 例如實體模型這樣的典範. 這樣的媒材之所以能從文藝復興留傳至今, 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我們手邊已經有很豐富的資源了, 但我們往往只向外看我們缺少的部份, 而遺忘手邊唾手可得的寶藏.

梁老師的這番話確實讓我重新思考了一些問題. 事實上, 在所謂的建築領域下, 似乎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對數位發展的態度. 一種, 是像梁老師的這個研究, 是從建築的典範切入, 與之接軌, 奠基於既有的設計文化之上去拓展數位的向度. 這樣的好處在於受傳統訓練的設計師, 能藉由熟悉的媒材輕易拓展他的設計容量與思考的層面. 而另一種, 則是去打破傳統建築設計的觀念及包袱, 另起爐灶. 這種例子我覺得最典型的便是 Kas Oosterhuis 做的一系列 Hyperbody 研究, 企圖挑戰空間及空間要素的定義, 自成一個體系, 擁有自己的結構系統. 好處是, 它能夠提供設計師原創的想法和全新的設計方法. 其實很難去評論到底哪一種態度才是正確, 事實上我覺得兩種態度都需要, 兩者事實上也不衝突. 最重要的是, 我們必需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而不是盲目追求時髦與流行.

related links:
梁老師的 Spatial Media Group at 銘傳 (via edwards)
梁老師的課程及個人blog
Spatial Media Group


2005-12-24

台客KTV: a project for the workshop


"Get High" 經常是群體去 KTV 唱歌的一項主要訴求. High 不 High 也關鍵性地決定了群體唱 KTV 經驗的滿意度. 然而, 實際情況卻經常是: 唱歌的人唱歌, 沒唱的人在下面聽或做其它事情, 對於歌曲的參與度低, 分散了群體的凝聚力與注意力, 讓整個氣氛 High 不起來. 台客 KTV, 便是從這個實際存在於台灣休閒娛樂文化的問題出發, 企圖透過環境投影互動的方式來促進 KTV 包廂裡面 High 度的一次嘗試.

台客 KTV, 是利用這次在東海舉辦的 workshop 中, 和交大的 ian 學長及 scottie 學弟共同合作完成的 "五日專案". 在這個初步嘗試中, 我們假設搖頭派對 (rave party) 的群體搖頭行為, 能夠促進使用者願意持續地互動. 我們以許多當紅的台客照片做為素材, 將眉飛色舞改製成一個具有台味的線性 flash 互動式投影做為實作範例. 並選擇以下幾種模式做為環境互動的例子:

1) 當使用者出現並位移 (movement) 的時候, 環境投影相對開始 forward, 對人的出現產生聲光效果的回應.
2) 當使用者搖頭 (shake) 的時候, 能夠觸發投影上的七彩霓虹燈. 而搖的愈大力, 則燈閃的愈厲害.
3) 使用者點頭 (nod) 的時候, 隨著點頭的頻率增加, 可以讓女 F4 的照片愈放愈大, 最後爆炸.
4) 人數愈多, 則呈現的視覺元素愈豐富.

此外, 我們將環境中的使用者的影像投影出來, 給予使用者自我察覺的視覺回饋. 並且委託 ian 和scottie 兩位台客錄製了精彩的聲效, 在互動的時候觸發播放以增加笑果.

圖: 互動中的使用者

台客 KTV 的系統, 主要是透過 Jackie 提供的 Attention Meter beta 3 軟體做為後端影像處理程式, 並用 Flash 設計前端的線性互動式影像. 硬體主要含括互動三寶: 電腦一台, 投影機一台, 以及 webcam 兩台 (一台做為影像處理來源, 另一台做為 Flash 投影上的使用者視覺回饋). 在最後一天實地架設並展出時, 許多人看到這件作品都覺得很有趣. 雖然多數使用者在剛開始體驗時, 會有點彆扭. 但是大部份的使用者在放下尊嚴, 給它霍出去搖頭一下之後, 都會變得很 High, 反應挺熱烈. 不過由於當天一直跳電, 較沒有機會對使用者做一些更深入討論. 雖然, 我們還不能說這樣的東西能夠促進 KTV 包廂中人們的興奮度, 但是展出的使用者反應讓我們確信,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能轉換並強化 KTV 包廂的互動經驗, 讓人們更願意參與群體互動.

而這次的實作也面臨許多問題及值得檢討的地方. 例如, 當我們在決定到底哪些台客行為要對應到什麼樣的環境效果的時候, 並沒有一個充份的概念與準則. 而事實上, 我們對於台客文化的了解並不深入, 多半可能是偏見引導下的決策. 此外, 若沒有在場的人指示, 使用者該如何知道並主動去互動? 這些也是未來邁向正式研究必需改進之處.

關於這次的合作, ian 是我第一次見面, scottie 則是沒合作過, 然而這個 project 卻必需要在五天之內, 從概念發想, 討論, 一直到最後實作完成並展出, 算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幸好, 我們彼此想法接近, 整個過程還算挺順利 (除了第五天展覽的時候, 會場頻頻跳電的情形之外...) 其它的組也都有非常精彩的作品, 很難讓人相信短短五天之內, 可以做出這麼多東西, 並且看到如此多精彩的裝置, 包括互動裝置與建築實驗裝置等等. 可惜的是我因為偷懶所以沒帶任何 DC 或 DV, 不過幸好其它人拍了許多精彩的照片! 感恩啊! :)

related posts:
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坊紀錄 (1) (via suno)
亞洲真實設計工作坊 (via jackie)
亞洲真實 嘴砲日記 (via @hno)
[我互動]亞洲真實Workshop中 (via dAb)
2005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織變 (via lis186)
亞洲‧真實Asian Reality (via 廢業青年日記)

photo:
亞洲真實工作坊_MIT組 (via suno)
亞洲真實工作坊_建築 (via suno)
亞洲真實工作坊_晚宴 (via suno)
亞洲真實設計工作坊 (via jackie)
2005/12/17-21 亞洲真實設計工作營-織變 (via lis186)


2005-12-22

台中 workshop 體驗摘要

歷經了五天的 MIT Media Lab workshop (12/17-21), 終於又回到 "現實生活" 當中. 這五天, 聽了不少演講, 吃了不少下午茶, 而大部份時間則是進行各組各自的作品實作與討論. 基本上, 這個五天的 workshop 就是一個互動裝置的發展歷程: 從概念發想, 到實作出一個檢驗與展示概念的成品. 對於這次待在台中的五天, 我覺得很棒, 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其實是個網聚: 大家平常很難同時見面, 也很難在一起做事或聊天. 這次 workshop, 也算是一個網聚就對了. 尤其是大家每晚去逛夜市, 聊八卦, 增進了不少感情. 這幾天也和 Jackie, Francis, James 聊了不少話, 對 MIT Media Lab 有了更多的瞭解.
2) 主辦單位服務周到: 特別感謝主辦的東海大學的同學, 幫忙我們許多事情. 例如各項器材設施的借用, 以及中午的便當, 下午的蛋糕, 點心, 台中肉圓, 和珍珠芋圓仙草奶凍. 還有最後一天的 party, 真的是超 high 的.
3) 協作經驗提升: 這個 workshop 短短五天之內, 要和初次見面的 1-2 人, 合作發展一個從概念到實作成果展出的作品, 是一項很刺激的挑戰.
4) 地點位置佳: workshop 地點在台中舊酒廠, 也就是現在的「台灣藝術、設計與建築展演中心」, 地點很大, 是個建築實驗場, 也是攝影的絕佳地點, 五天內曾被這裡的風景感動了幾次. 還有就是這附近的機能還滿方便的, 展演中心隔壁就是我們住的 Hotel, 附近過三個紅綠燈就有賣超多好吃的忠孝夜市 (推豬油拌飯 !!)

其它的, 之後會再陸續補上.

related links:
2005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織變 (via lis186)


2005-12-18

[兩本書] 情感設計 + 透視智慧環境


今天是 workshop 的第二天, 一到會場, 看到書商在賣書, 我和 suno 很衝動地就敗了:《情感設計》與 《透視智慧環境》這兩本中文書. 情感設計一書是去年年初由 Donald A. Norman 寫的 Emotional Design 的中文翻譯本; 之前七月的時候, 還在抱怨說怎麼簡體中文版《情感化設計》都已經出了, 卻還沒看到繁體中文版的蹤跡. 今天終於讓我給等到了.

我很少買中文書. 原因在於關於互動設計或智慧型建築方面的書籍, 通常中文書都是翻譯書, 相對來說經常就是比較舊的資訊. 而這個領域卻又是處於正在開創, 探索, 以及實驗的階段, 對於新的想法的需求就比較多且很重要了. 就像是 Dornald A. Norman 前陣子提出的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讓我們知道不能把某一種論調 (i.e. User-Centered Design) 視作絕對的或唯一的設計策略, 而應該多種面向去思考問題, 避免產生盲點或陷入迷思. 所以不斷地修正與更新自己的知識是必備且刻不容緩的功課.

但是很難得的是, 透視智慧環境一書整理了在領域發展很前端的, 關於智慧環境的概念, 材料與技術, 設計與應用. 算是一本很完整的中文概論書. 幾乎是這個領域的一些主要實作案例, 都整理在此書中, 並且有較為詳盡的介紹. 之前 survey 的很多像是 Hyperbody Research Group 的屌貨, 或是哈佛的 SwissHouse, 等等近年的屌作, 在書中都有獨立且詳盡的介紹. 今天終於有中文資料了, 而且又多是第一手資料, 非常難得, 真的是讓我沒有不下手買它的理由. 透視智慧環境一書, 是邱茂林教授編著的 CAAD TALKS 系列的第五本書, 共包含 15 篇案例探討的文章. 因為這本書太新, 網上資料有限, 因此逐一抄寫目次如下:

I. 智慧化概念
01 透視智慧環境 - 設計觀點 / 邱茂林, 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02 感知的建築物 - 從概念到實踐 / Ardeshir Mahdavi, 奧地利維亞納科技大學 建築物理與生態系教授
03 未來智慧空間設計 - 普及運算互動的環境 / 鄭泰昇, 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II. 智慧材料與技術
04 建構建築成為空間與時間的邏輯狀態 - 通用構造器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 Thomas Fischer, 香港科技大學設計系 + 方瀚舟, 英國蓋瑞科技 (Gehry Technology, UK)
05 肌肉重塑 - 可程式化建築 / Kas Oosterhuis, ONL 建築事務所 暨 荷蘭臺夫特大學 (TU Delft) 建築系教授 Hyperbody Research Group 研究小組主持人
06 智慧建築表面 - 開發一個多向表面以組合智慧型數位模組 / 張成柱, 韓國資訊傳播大學 (ICU) 數位媒體研究室主持人
07 追求熱環境舒適性的智慧牆 - 一種整合熱電傳導模組至建築設計的性能策略 / 鄒經宇,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08 Blue-C@ ETHZ計劃 - 三維錄影技術在建築應用之挑戰與潛力 / Silke Berit Lang,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員
09 智慧型廚房 - 未來廚房的構想 / Ted Selker, Jackie Lee, Leonardo Bonann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情境感知小組

III. 智慧設計與應用
10 未來智慧住宅 - Tron 住宅與 PAPI / 坂村健, 日本東京大學電腦系教授 兼 普及運算中心主任
11 住宅知覺 - 充滿智慧物件與介面的住宅 / 邱茂林, 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12 誘導式建築與都市設計 - 從自然學習的演化方法 / 渡邊誠 (Makoto Sei Watanabe), 日本渡邊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13 遍佈運算的智慧商店的設計 / 崔真源, 韓國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 住居環境學科副教授
14 智慧辦公室 - 瑞士屋 (SwissHouse) 的案例經驗 / Jeffery Huang,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15 在智慧型工作場所的使用經驗 - 組織與管理建築營運資訊 / 林棋波 教授 + Viraj Srivastava 博士候選人, 美國卡耐基美崙大學 (Carnegie Mallon University) 建築系

previous relevant posts:
[前po] Emotional Design 中文版出爐了!
[前po] [書] Disappearing Architecture 消失的建築
[前po] 遙控器與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前po] SUIs: Spatial User Interfaces
[前po] Muscle Body 2005


2005-12-16

前進東海 workshop!

話說之前和 jackie 講好 @hno 跟我今年暑假要去 MIT Media Lab 參加 workshop, 結果沒去成. 這次他們自己來台灣辦 workshop 了, 怎容錯過呢? 所以, 接下來的五天 (12/17-12/21) 若沒意外的話, 人應該都會在台中東海大學參加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 2005. 另外, 看了一下名單, 一些常見的, 久違的, 素昧平生的 朋友/同學/學長/學姊/學弟/學妹, 好像都有參加? 所以, 應該可以趁這個機會好好聊天敘舊.

參加這個 workshop, 感覺好像是要去參加冬令營, 青春洋溢無比, 是個可以好好放鬆心情, 涑涑地啜飲著黑咖啡, 銲著玲瓏的電路板, 拉著流線的向量圖, 輕巧地敲著鍵盤, 快快樂樂學互動的時候. 但是想一想, 按照以前小時候參加廣告營的經驗, 通常這種五天的 workshop, 就是會要讓人五天都不給睡覺的惡搞 workshop. 每一天, 每一個小組都在為了最後一天的提案, 開會到三更半夜, 然後最後第二天一定是沒有人在睡的那種. 這樣還輕鬆的起來嗎? 不過, 畢竟那是小時候, 現在都是大人了, 應該不會也不流行再搞這套了. 話雖這樣說, 但其實心裡還滿懷念那種熬夜趕 Team work 的滋味的. 這次的 workshop 緊張度到底如何, 可能得等明天才會知道了...


2005-12-15

以腦波作密碼

前陣子聽說所上添購一枚腦波感測的硬體設備. 正在思索這樣的儀器對於設計領域, 除了像是拿來做即時的 Data Representation Architecture (把感測到的量化數據即時轉換成建築造型或空間形式), 或是用來紀錄使用者空間經驗的量化數據分析實驗之外, 還能有什麼殺手級用途? 沒想到今天就讓我看到了這篇新聞---科學家:以腦波作密碼 開銀行帳戶及門鎖.

原來, 腦波也能當 RFID 用. 如文中索普說:「每個人的腦波訊號都與其他的人有些不同,即使是他們想著同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的腦波訊號也不會完全相同。腦波在這方面的獨特性就有如指紋。」仔細想一想, 如果是這樣的話, 透過腦波來開鎖, 似乎是相當理想的應用. 和關鍵報告裡頭的虹膜辨認系統比起來, 使用者便不需要擔心眼睛可能會突然被瞄準射箭的問題. 而如果真如文中所說的腦波感測技術已經可以分辨每一個人獨特的腦波訊號, 那麼這將會是更有潛力的一項技術, 因為這或許也代表一個人不再需要透過額外的實體辨識裝置 (RFID, 磁卡, 鑰匙), 或是額外的行為 (按鍵輸入密碼等), 而能達到隨時隨地都能存取個人化的服務. 試想這個 Scenario: Daniel 進到一間 Motel 的房間, 坐在椅子上, 用意念想了一下, 結果他辦公室的互動環境設定便能立刻被下載安裝到房間內. 哇! 好炫啊...

related links:
cyberPRINT: 用身體訊號產生虛擬建築空間影像的 project
CipherCube Version 1.0 密碼積木防盜系統 by wayhow
[前po] biocommunication with plants


2005-12-13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dot Org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dot Org 是一個專門搜集關於互動式建築的 blog. 包含互動式空間, 建材, 構築法, 材料, 設計, 室內, 裝置, 家具等各種互動式建築相關的不同面向. 我覺得整理的很棒! 而且它每一則 blog 的圖面都很漂亮, 也能夠傳達該介紹作品的核心概念. 幾個經典的和常見的互動式建築相關案例也整理在這個 blog 上. 這個 blog 目前是由來自英國知名的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Ruairi Glynn 所維護與更新. Ruairi Glynn 就是做 Reciprocal Space 的那個人. Reciprocal Space 由兩面超表面 (hypersurface) 構成, 對行走於其間的人的身體移動產生形變以做為空間回應.

related links:
作品 Reciprocal Space 的 demo (3.66 MB)
HMC Media Lab 對 Ruairi Glynn 進行的專訪 (推 !! 必讀 !!)
HMC Media Lab


2005-12-11

[轉] 日本NEC開發出可折疊超薄充電電池

(中央社東京九日法新電)日本恩益禧(NEC)公司已開發出可折疊的超薄型充電電池,可望拓展諸多新用途,例如充當晶片卡和電子紙等超薄裝置電源等。恩益禧表示,厚度僅0.3毫米的此充電電池,每次充電不到三十秒鐘即可供應傳送成千上萬次訊號所需電力。此新型電池使用特殊有機材料,而非傳統電池採用的金屬。恩益禧指出,此新型電池未來將會廣泛應用於驅動各種裝置,從電子紙以迄即時追蹤零售物流的標籤等等。此電池能直接植入晶片卡,如果晶片卡內藏電源,則可無線傳送訊號,例如晶片卡放在口袋內,仍可通過車站收費閘門等。恩益禧表示,新型電池將可為更迷小穿戴式裝置的問世鋪路。(...more)

一看到這則新聞, 我直覺地想到做 wearable fashion 的互動設計師有福了. 以往做穿戴式電腦的設計師可能都會試圖想要解決一個問題: 硬體組件要如何很優雅地和服裝設計結合, 融入日常生活而成為人們願意每日穿戴的服飾? 多了這種可折疊的, 柔軟的超薄型充電電池, 相信科技服飾設計師的媒材選擇與創意發揮將能更進一步做延伸.

related links:
MA Design for Textile Futures,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 Design
Smart Textiles Network
seamless at MIT
MIT + IDEO Wearables Intro
Wearable Synthesis by Information Design Lab. Keio University


2005-12-10

Francis Lam!


(圖: 摘自 web.media.mit.edu/~francis, 2005)

今天接獲通知說即將於 12/17-21 在東海大學舉行的 Asian Reality workshop, 其中 MIT Media Lab 的帶團成員與分組更換了, 所以就連上去了一下. 在名單中發現一位港仔, 叫作 Francis Lam.

早期 (大概 5 年前) 有在玩 Flash 的人可能會對 db-db.com 這個網站有印象. 這名港仔就是當初做 db-db.com 的人, 他的作品曾在許多出版品和國際展覽上報導與展出. 擁有香港理工大學視覺設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電腦科學雙學士的 Francis Lam, 目前正在 MIT Media LabSociable Media Group (SMG) 攻讀碩士. 而他的專長與研究方向便是創造一些新型態的線上溝通平台, 以及線上社交空間的視覺介面設計. 像 Francis Lam 這樣的人才, 將來定要掀起 MSN 的革命啊! :P

關於 Francis 待的 Sociable Media Group (SMG), 就目前的觀察, 它們的作品很注重資訊視覺化呈現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以網站架構為基的社交空間 (Social Space) 介面設計, 以及電腦視覺科技的應用等等. 從它們的網站上放的出版文章, 亦可以很快地獲得這個研究室專注於探討的社交議題的印象. 總體來說, SMG 我個人覺得是一個很適合具人文或社會科學背景 (或傳播類學門) 的互動設計師的研究室.

related links:
Francis Lam 的線上作品集 (2000-2004 年)


2005-12-09

史上最大媒體立面


(ohno 昨天丟來的連結) 德國的 realities:united 建築辦公室繼知名的 BIX Facade 之後, 又再次搞了一個媒體立面 (Media Facade)--- SPOTS, 而且是號稱全球最大的媒體立面. 這個建置於柏林 HVB Immobilien AG 博物館外牆的媒體立面, 總共用了近 1800 支普通日光燈管 (1014 支環形, 760 支棒形), 立面面積達大約 1350 平方公尺, 總輸出流明為 67920 瓦, 所耗用的電線總長為 10000 公尺.

做為一個介於建築 / 燈光裝置 / 媒體藝術 / 新媒材之間的媒體立面, 正催化著不同領域與文化之間的對話. 媒體立面因此可以成為一個向當地傳播影像訊息或藝術的新媒體. 在 11/24 到明年的 2/28 之間, 這個媒體立面將會不斷呈現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創作.

related links:
[前po] 台灣的媒體建築?
[前po] Interactive Kinetic Facade


2005-12-08

NOKIA: from 'connecting people' to 'connecting bankruptcy'?

前幾天在經濟日報的頭板下方看到了大大的敬告聲明: 一個由臺灣的卓智電子公司 (YCL Electronic Co., Ltd.) 對芬蘭手機大廠 Nokia 的敬告聲明. 聲明內容的大意主要是說, Nokia 可以因為自身單方面的利益, 在兩周內取消訂單, 而不需負任何責任. 雖是敬告聲明, 但是該董事長還挺幽默的, 在聲明中還說 Nokia 這種行徑根本有愧 Nokia 的 slogan: connecting people, 而是 connecting bankruptcy (破產). 因為 Nokia 這一次取消訂單很可能導致該公司破產.

以前大學時上智財權課的時候, 有聽說這種顯失公平的合約是無效的, 但是不曉得跨國的合約是否也適用就是了. 不過話說回來, 這個故事警示了我們兩件事情. 1) 簽訂合約之前一定要詳讀合約內容, 絕不能輕忽. 2) 不要以為大廠就是泱泱大廠, 不會在合約內容上耍小手段. :P

related links:
卓智電子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聲明
卓智電子在歐洲華爾街日報的聲明
卓智電子在經濟日報的聲明


[轉] 空間限制人的思考觀念框住人的認知

如果有人告訴你:「圓的就是方的,方的就是圓的,既方又圓,是圓且方。」這聽起像繞口令說禪語,有違我們肉眼的所見,不是莫測高深,就是胡言亂語。方形和圓形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麼可能同時並存?...(more)


2005-12-06

Interaction Designers?

由於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在國內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新的領域, 以致於許多人對它所代表的涵意有所不同詮釋與解讀. 因此, 不論站在產業發展或學術的角度上, 清楚交待何謂互動設計, 是一件很值得且必需要做的事情. 所幸, 在 Wikipedia 已可找到對於互動設計相當清楚的定義. 此外, 經過多年發展, 國外已有許多豐富資料提供了接近成熟的互動設計方法, 策略, 甚至是規範.

幾天前在逛網路的時候, 在 IxDA (Interaction Design Association) (一個 2003 年成立的非營利的互動設計聯盟) 亦發現了一個整理非常完整的 ppt. 這個 ppt 是曾在 2001 年在 AIGA (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 會議上發表, 由來自 Cooper Interaction Design Co., 的 Robert M. Reimann, 及來自 HCII and School of Design, CMU 的 Jodi Forlizzi 共同整理的一個 ppt, 我覺得給了互動設計一個非常完整的輪廓的描述. 無論是對於想要瞭解互動設計/互動設計師, 或是即將跨入互動設計領域的人, 我想這個 ppt 都提供了當前互動設計現況一些指標參考.


2005-12-05

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 2005

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 2005 是一個即將於 12 月 17 - 21 日在東海大學舉辦的 design workshop. workshop 主持團隊包含以下幾組人馬, 相當精彩可期! 此外, 今日獲報同樣是來自台灣到媒體實驗室的 James, 也會帶其中的一個 workshop, 他會討論有關 Tangible Interface 和 Ambient Intelligence 在互動設計上的意義.

Ted Selker + Context-Aware Compuing Group 媒體實驗室,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Esa Laaksonen + Trevor Harris 芬蘭Alvar Aalto 學院 +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Yehuda Safran + Carla Leitao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Kazuhiro Kojima 小山鳥一浩 + Kazuko Akamatsu 赤松佳珠子 日本C+A Tokyo / 東京理科大學
Rachaporn Choochuey + Wonchai Mongkolpradit 泰國Chulalongkorn大學
Ti-Nan Chi 季鐵男 季氏工場/ 挪威Bergen建築學院/ 台灣東海大學
Wen-Liang Kuo 郭文亮 台灣東海大學

related links:
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 2005 報名網頁
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12.17-21 (reported by ohno)


[轉] 時光機器或可望成真

(大紀元記者悠遊編譯)傑出的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在十九世紀描繪的許多事情,後來多少都成為了現實。他 1895 年設想的「時光機器」亦有望成為現實。一以色列科學家日前提出一個更符合實際的時光機器設計方案,並不需奇特的條件和材料。以色列海法(Haifa)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奧瑞(Amos Ori)做出了一個時光機器的設計方案,與過去大多數設計不同的是,這台機器只需要正常的材料和可達到的真空狀態。物理定律似乎允許時光旅行。有一種形式的時光旅行一直發生在現實世界,那就是我們無法逆轉地在走向未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以加速度進入未來的可能性。假設一個人花費一年時間處於稍低於光速旅行的火箭中,由於如此快的速度會使其時間走得慢,那麼此人回到地球後會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許多年。以那種方式,旅行者就可以跳到未來了。(...more)


2005-12-03

[書] Ambient Findability 環境的可讀性


之前在 amazon 不小心瞄見了這本 O'Reilly 有趣的新書 (2005/9 出版) Ambient Findability (環境的可讀性?), 一看書名就覺得好像有什麼. "Ambient" 概念的一項主要特點, 就是可以輕易獲得需要的資訊, 卻又不致於迷失於其中. 人類由於害怕迷失的天性, 因此創造了地圖, 圖表, 行動網路...等等, 而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 如何有新的資訊過濾與呈現的策略, 對於設計師而言便顯的非常重要. 而這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所想要探討的事情.

不過, 因為之前被同一位作者的另一本書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拐過一次 (以為他講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是資訊化建築的東西, 原來是講資訊科學領域的資訊架構學...), 因此, 只好先委請專家 ohno 大大先 survey 一下. 以下是他在閱讀該書簡介後的一些見解和期望.

p.s 我 po 這篇純粹是想要分享, 可不是要跟誰討書啊!!! Lighten or 各位同好不要再送我書了, 我真的承受不起. 真的很謝謝大家!

quote from ohno:
剛看了一下摘要.Ambient Findability 原來是經典書籍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資訊架構) 一書作者 Peter Morville 所寫.他從資訊過量的世紀之下,有關在網際網路上所面臨的一些資訊過濾的難題開始,提到當代搜尋引擎實際上成熟度雖已經很高,但使用者卻往往還是很難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取真正想要的資料.並且提出自己對於新世紀有關資訊獲取的一些疑惑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findable" in this day and age?" 在書中提出他自己的想法與案例分享.而 "anyone can find anything at any time. Complete navigability" 來解釋 Ambient Findability (環境的可讀性?),倒是讓我想到 MIT AmI Group 他們有一個引擎的設計概念原型,透過紅外線感應,當使用者靠近引擎的某些部分時,該部位零件會主動丟出自己的說明文件道使用者的行動裝置上頭.新世紀的資訊獲取得管道可能不只有是網頁上或是網際網路空間(CyberSpace),而是環境甚至是物件本身.透過 Smart-IT 或是低智能低功率的的 IC 技術,或是結合 GIS,Ubi Computing,Location-Based 等應用,這些都是已經可求的技術.這些 Networked-Objects 彼此合作協調之間的網絡不也是另一種小型的網際空間? 而且已經不是使用者去 Log in 網路再獲取大量且不知所云的資訊,而是這些 Smart-Its 依照當下的 Context 主動對環境中靠近他的使用者回饋!! (剛大致看了簡介的一些想法)

related links:
The Impact of 'Ambient Findability' - Business Week
findability.org ambient findability + the design of findable objects a blog by Peter Morvil
Ambient Intelligence Group, Media Lab, MIT


2005-12-02

這兩天

這兩天, 分別趁著晚餐時間協同 ohno 與不同的人見面. 第一天是跟 filip 學長去 pixie, 跟嘉綸學長聊天. 嘉綸學長提供了一些關於品牌塑造的想法, 以及他對於設計產出的行銷包裝上一些寶貴的意見. 雖然對於這方面, 以前有接觸過一些, 也讀過一些書 (e.g. Brand Leadership) 其實這東西對我來說太商業, 而我不像學長親身經歷實際的問題所以感受也不深刻. 但可以確定的是, 品牌這方面是在做設計時, 或是與別人合作時所需要深入與整體規劃的面向. 第二天, 緊接著, 和摯友 lighten Zuma 吃, 本來想說去 PP 看一下, 但因為時間太晚已經關門了.

這兩天見了不同的人, 了解了他們各自手邊進行的一些案子, 覺得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從他們的言談中感覺好像發現了什麼, 但我一直還無法準確地整理出來. 不過, 在這邊我想丟出一些問題, 大致上的問題是: 設計管理互動設計都具有整合與跨領域的面向, 那麼, 互動設計在他們的概念中是什麼? 和其它設計產業有何不同? 設計管理與互動設計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什麼?

最後, 還是要大力感謝有這些人的努力, 他們在這個食物鏈當中, 扮演了關鍵的橋樑的角色, 讓台灣的設計師, 能夠有機會與國際接軌, 並且有一個發表作品的舞台.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