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9

完美的互動--雲科數媒系大二


上週四一早便和插電兔子窩的男主人 hualin 一道坐客運去雲科大, 評數媒系大二的設計專題期末. 到了現場, 我和 hualin 及另外兩位 "評委" 王明嘉老師 & 久違的小黃學長照過面之後, 便開始看學生 present 他們的作品.

這門課其實授課老師們在早先便已打過分數了, 我們是特別被找來針對其中甄選出的 16 件作品, 給予不同角度的意見. 其中有 10 件是互動裝置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6 件是多媒體互動光碟 (multimedia CD-TITLE). 每一件作品的完整度都相當高, 能夠現場測試並讓人實際使用. 裝置包括像是 (其中幾件比較好解釋的):

體感式拳擊遊戲: 使用者對著投影在牆上的人擊打, 搭配有趣的影像與聲音回饋.

利用 ARToolkit 的室內設計系統: 使用者拿著一個平板螢幕, 面對著擺在室內各處的的 ARToolkit Tag, 虛擬家俱模型會即時合成在平板螢幕上. 平板上並設計有一些按鈕, 可對虛擬模型進行更換材質或調整大小等 manipulations.

能夠留話的虛擬魚缸: 使用者靠近一個虛擬魚缸形式的 ambient display, 魚缸內的魚會說出上一個人留下的話. 當使用者按下放在魚缸旁邊的飼料罐, 對著魚說話, 聲音就會被即時錄進去.

訓練小朋友音感的遊戲空間: 投影幕上會顯示聲音的形狀, 小朋友要把對的積木塞進正確的位置, 就會有影像的回饋.

直覺式飛行模擬機翼: 背上這對看起來很屌的 (泛藍光) 機翼, 就可以透過身體的左/右/前/後傾斜與站上/蹲下, 直覺地控制遊戲中的飛機飛行方式.

其餘的還有包括: 教你調酒的裝置, 比賽誰比較 "high" 的 (voice-based) 影像互動遊戲, 控制音樂及影像的關鍵報告黑手套, 裝在 Nokia 手機上的防無聊遊戲, 用腳操控的 3D 遊戲...等等不及備載. 基本上, 這些都是個人作品, 有的人使用到 Virtools, 有的人使用 Director Xtra, Flash, 或 Java 等, 都是自己去深入研究的. 更不用說包含數位內容, 美術, 裝置硬體...等部份, 皆是個人獨力完成. 老實說, 就大二的程度, 願意嘗試做互動本已可喜可賀, 能夠做完, 甚至可以 work (甚至還有 concept), 我覺得就已經太過份了. 雖說這次下來之前, 曾來過雲科一趟, 針對幾組想做互動的學生帶一些 hacking 跟 prototyping 的技巧. 沒想到隔沒多久, 就看到如此亮眼的成果. 雲科大的數位媒體設計系才成立兩年, 能夠有這樣的階段性成績, 著實令人感到震撼.

除了互動裝置外, 多媒體互動光碟也都做得相當不錯, 完成度也滿高的. 不過最可惜的是沒能看到全班每一個人的作品, 因為我知道每一件作品都是最珍貴的, 是整學期的心血投入, 與學習過程的總結, 只是授課老師們或有其它評分標準與考量, 但我相信這不代表其它作品是相形失色的. 這也讓我深覺他們很幸福, 有這麼豐富的各方資源和開放的環境可以發揮, 背後又有積極的老師群不斷 push. 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對課程重視的程度, 都很令我落淚. 會後甚至還有學生因為當初作品沒被選上, 而私下跑來對我們 present, 徵詢建議. 在看完大家的 presentation 之後, 我也乾脆直接問他們, 阿你們大二就做這樣, 那你們大四要幹嘛? 我想這會是個讓人充滿期待的問題吧!

p.s. 完美的互動 is a song by Leehom, Rain, & J-Lim.

related links: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 + 數位媒體設計系
[前po] 雲科大TA終於結束了
[前po] 昨天的論壇


2006-06-27

正法之路攝影展


photographed in The Great Wall, China (2001/11).

台北市立社教館對文藝與美術的支持與推廣不遺餘力,「正法之路攝影展」自去年九月至今已在該場地展出第二次,民眾可以藉由攝影展了解到法輪功學員洪法與整個反中共迫害的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紀錄攝影展。

「正法之路攝影展」這次展出為期二個星期,至 7 月 6 日為止,每日展出時間從上午 9:00 到下午 5:00,每週一休館。(...more)


related links:
「正法之路攝影展」6月23日北市立社教館展出
【專訪】新書《為你而來》作者澤農 (1)
[前po] 「瞬息・永恆」
[前po] Revised: 證實法攝影展


2006-06-26

RCA Interaction Design 2006 Show

很可惜不能到英國看 RCA 互動設計畢業展. 不過幸好有駐英國的互動大使 aqua 幫我們做了詳實的報導和整理. 總體感覺上來, 今年的 RCA 互動設計有些東西非常 artistic, 也很 emotional. 我很欣賞 aqua 所下的觀後感: "這過程並未被 "有什麼技術做什麼事" 所牽絆, 而應該是 "有什麼事所以用什麼技術" ...回歸對 "人性" 與 "文化" 的思考, 我想是 "interaction" 設計師們所要先上的第一門課."

RCA 證明了一件事, 就是所謂的設計的實用價值, 不是僅止於使用性與感官回饋等一些非常表面的互動現象. 互動設計有很大層面能做到的, 是與使用者進行文化上或認知上的深度溝通. 如果一件互動設計作品, 能夠讓使用者開始去反思, 學習, 或開始去關注某種文化或社會現象... 我們不能說它不是設計. 甚至這往往得是相當高段的設計才能夠達到的. 設計不全然是商業, 不全然是技術, 也不全然是文化. 重要的是設計師能夠將所要表達的清楚地傳達給受眾, 並且讓使用者被全然說服.

related links:
RCA degree Show 2006 Interaction Design (via Aqua)
Interaction Design, RCA 的新版網站
RCA 2006 degree show 作品網站
[前po] IxD RCA?


2006-06-25

交大期末互動評


前幾天找 ohnofilip 回交大去給建築所碩一的互動課期末發表一些意見. 這一屆的作品相當精彩, 有人將建築物的室內氣溫視覺化, 實作了一個 energy-awareness 的 facade display system, 還有一組實作一對促進 home party 中男女遊戲的互動椅, 還有學弟 Stanley 實作了一個同 NYU Jeff Hanmulti-touch panel. 就技術上來說, 感覺這一屆實作能力相當強, 值得讚賞. 唯一稍稍可惜的是, 技術的強度似乎有點掩蓋過了設計的強度.

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我剛進研究所的時候. 那個時候其實腦袋有不少 idea. 但畢竟 "idea" 跟所謂 "design" 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而且過去對於如何發展一個設計的訓練並不是很夠, 所以那時候的設計, 經常是從 idea 草草發想出來, 未經深刻體驗的東西. 如此導致設計欠缺完整且紮實的觀點與願景的論述. 不過, 在研究所的數百天裡, 被老師和諸建築前輩日以繼夜的哲學式拷問訓練之下, 總算對於設計的本質有了一些初步的體認.

以前總是不能理解, 為什麼我已經實作得這麼完整了, 老師卻始終不滿意? 現在清楚地知道, 那是因為光有實作, 沒有自己的原創觀點在裡面, 那充其量只是把別人的東西再做一遍而已. 所以, 這讓我不得不讚賞 ohno 的建議: 不要把 multi-touch panel 看成是 touch-screen. 把它看成 furniture, 看成 material, 看成 brick, ...看成是其它其它的東西. 從互動設計人 (or 資訊建築人?, whatever...) 的立場, 掌握了技術之後, 應該思考的不是在這個技術上能夠應用什麼, 而是我們不要把這個技術看成是技術. 換句話說, 設計師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若在看之前對於這個世界早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定義, 那這個世界又何以對設計師構成限制呢?

一起加油吧! *^^*

related links:
Multi touch panel 之 hardware (via soft Design)
Multi touch panel 之 Processing Video 我終於搞定你... (via soft Design)
[前po] 交大建築 HCI 研究小組
[前po] Interaction architect?


2006-06-23

[轉] 設計工作的愛恨情愁

非常深刻的一篇文章... XD

(via
djy/曾美鳳) 炎炎夏日,下午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我,在公司裡,忙碌著敢圖。為了也就是催生下一個設計案,也就是下一個工地的著落。但是窗外的雨勢,卻令我開始略微擔心起一些工地的事。昨天下午,和平東路的工地裡,已經將需要拆除的部份完成。也因此,某些地方,可能因過大的雨勢,產生積水現象。滂沱大雨,似乎沒有停歇的現象。若真是有很大的積水可能性,我必須至工地一趟才行。...(...more)

related links:
設計工作的愛恨情愁


2006-06-22

Meet Edward at MCU

星期二早上, 由小乖開車載 ohno, suno 和我, 到桃園銘傳大學聽 Edward 分享 MIT Media Lab 的求學經驗. 關於演講的部份, 梁老師做了詳實的記載. 我另外想補充的是, Edward 演講中提到他到 MIT Media Lab 學到最大的東西是 "appreciation" (如何去激賞事物). Edward 真誠地說, 他這一趟回台灣, 覺得台灣到處都好美, 說他開始欣賞以前討厭的台語歌, 以及廟會之美...等等. 聽到這裡, 我心裡觸動了一下. 我相信任何事物皆有可取的與美好的本質, 只是能夠發現的人並不多.

Edward 演講之後, 接著是小乖向銘傳的同學簡單介紹 Office Live. 中午梁老師請吃完飯, 下午大家便到梁老師的互動媒體實驗室聽取同學們的 presentation. 這是我第二次造訪互動媒體實驗室. 梁老師的學生們看起來各各都是認真的優秀青年. 梁老師的 project 都有點像是對於當代媒體科技提出新的觀點與用法, 例如將 blog 視為一個個獨立的, 隨著時間演化的 "living entity". 讓程式得以將網路上的 blog 做一些新型態的視覺化呈現, 使之突破當今 blog 的限制, 我在想甚至有機會提出新的 blogging or net social model? 著實令我開了眼界.

下午的聊天當中, 也比較深入地了解 Edward 目前在 MIT Media Lab 的研究方向. 就我有限的理解, 簡單地說, Edward 的方向大概是要做出一個能夠幫助人說故事的 machine, 這個 machine 會建議 user 接下的劇情可以怎麼導引或可以怎麼走. 聽起來有點像是 storyteller 的 story design media, 不過似乎並不是完全是. 我覺得到 MIT 就是要做這種目前還難以被想像的研究, 利用 MIT 的資源 (i.e. 老師的知識, 廠商實習的機會...等), 真正做一些能夠長遠發展且具有深度的新媒體研究.

傍晚大夥在回台北的路上, 還不時在談論著當日的話題. 又是一個充滿刺激與啟發的一天.

related links:
Edward 來訪記實 (via liang)
Edward at MIT Media Lab
Software Agents Group of the MIT Media Lab
[前po] Spatial Media Group at MCU
[前po] 今天發現的一些屌站


2006-06-20

Nightmarket 2006 FIN.


photography / filip

6/16-18 的夜市 2006 終於圓滿結束. 雖然只有短暫的三天, 但一切都顯得非常密集而漫長. 第一天聽完諸位來自國外與赴外留學的互動先進們的簡報之後, 下午便開始分組, 進行技術介紹與概念發展. 第二天, 隨即開始進入實作階段, 並於傍晚出各小組的 poster. 第三天, 一個 "互動夜市" 的空間雛型業已生成, 各組在不同的 partition 間向媒體與產官學界大頭們展現自己的互動裝置, 看起來就像個園遊會 (只是沒有園遊券).

作品部份, 其實相關新聞都有大略的介紹. 我想特別提的是 dAb 做了一個有趣的行動雞排裝置. 這個裝置是一台平板電腦, 螢幕上面是一塊大雞排的影像. dAb 首先會問你: "要切還是要辣?" 如果你說 "要切", 他就會在面板上用觸控筆劃上幾刀, 然後將平板傾斜做出倒出的動作, 此時畫面上的雞排就會一塊塊地落下. 二軸 sensor 接在平板電腦背板是這件作品的主要科技. 而且 dAb 還拿這個裝置去問謝長廷, 結果 dAb 在 "倒雞排" 的時候, 謝長廷先生還伸手去接...

這次的 workshop 參與者學生部份橫越元智, 台大, 交大, 成大, 台科大, 北藝, 北教大等, ...熊熊發現好像每次活動總是都看到這幾個單位. 據片面了解, 其實台灣還是有相當多正在努力或即將朝向互動藝術或互動設計的的單位, 只不過是比較低調. 衷心期盼有機會能夠認識他們.

這次的 workshop, 也非正式地和台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所的范丙林教授與多位研究生交面. 在 workshop 的第二天晚上, 我們還跑去他們遊戲組的研究室聊天, 看了一些他們過去做的一些 EyeToy-like, webcam-based 的互動遊戲, 都是用 C++, DirectX 刻的. 不過, 很可惜沒看到另一組玩具組的東西, 所以應該要再找個時間正式亂入一下.

很榮幸參與這次的 workshop, 能夠和台灣許多對互動藝術有熱忱的同好與青年學子們, 一起探索這塊開發中的領域. 感謝 jackie 籌劃這個 workshop, 還有忙進忙出的 ohno 和優秀的 peggy. 當然還要謝謝每一位工作人員與參與者. 至於對這個 workshop 的建議, 我的想法接近梁老師在 workshop 現場聊天時提的, 下一次或許可以把這個活動定位成一個 contest, 一個 competition. 前提是大家都是有備而來的, 已有一些成熟的概念, 只待在三天內實作完成並展示 (事實上這次的 run 法也滿像這種方式的). 希望這類型的活動, 能夠持續進行下去, 真正成為一個常態性的活動.

related post:
www.nightmarket.org
[前po] Nightmarket 2006 goes on ...
Nightmarket06 暫記 (via huang+)
Nightmarket2006心得 (via huang+)
Night Market 2006 參觀後記 (via hunter)
Nightmarket 2006 心得前記 (via 有冇皆ok)
Nightmarket 2006 心得後記 (via 有冇皆ok)
Nightmarket Workshop [memo2] (via anncathy)
nightmarket 2006, orders in chaos (via denny)
NightMarket 2006 感言 (via ohno@nm2006)
Nightmarket 2006參加心得 (via lis186)
Nightmarket 2006 -- 看啥米? (via maxray)
Nitmarket2006 (via katysky)
acidbrume at NightMarket 2006 (via acidbrume)
2006 Nightmarket Workshop 成果展 in 華山 by binshop (via jackie)
2006 Nightmarket by 登七小北 (via jackie)
台灣夜市2006 (via 東村吉普賽)

related news:
「夜市2006」:台灣文化與科技應用的精彩對話 (via EpochTimes)
台灣夜市文化搖身變為科技創新舞台 (via PacificNews)
科技結合台灣傳統夜市 引領創新應用可能性 (via sina)
工研院主辦「夜市2006」科技人文創作工作坊 (via eettaiwan)
攤販通風報信機 不怕條子追 (via 自由電子報)
「夜市2006」首發20種台灣夜市新玩法 (via EpochTimes)
美女設計師 發明手機結合GPS定位 (via sina TVBS) (夜市承辦單位指出本文內容待商榷)
工研院主辦「夜市2006」科技人文創作工作坊 (via ITRI)
20種台灣夜市新玩法首度曝光 (via ITRI)
夜市 2006:互動設計+擴增實境+通訊科技-台灣科技藝術創作工作坊 (via Taiwan Digital Art and Information Center)
20種台灣夜市新玩法首度曝光 工研院主辦「夜市2006」科技人文創作坊 (via st-pioneer)
夜市 2006-台灣科技藝術創作工作坊 (via 準建築人手札)
非凡電視新聞報導 (.avi; 22 mb)
MIT made in Taiwan---媒體實驗室的台灣新秀 (via Intelligent Times)

photos:
Filip's Flickr Set of Nightmarket 2006 (1)
Filip's Flickr Set of Nightmarket 2006 (2)
wshop's photos
katysky's photos (via ohno)

projects:
Goldfish Music Box - by Francis Lam
TKTV - A Phatic Communication Machine
[蚵仔煎] 讓你體驗小吃老闆手忙腳亂的夜市生存之道
Eat Eat Eat
擠樂世界 Crowded Paradise

* 歡迎提供任何相關連結, 請寄至 daniel@ixdesignlab.com
* 有關活動的建議, 請寄至 ohno@ixdesignlab.com


2006-06-17

Nightmarket 2006 goes on ...


這幾天正值夜市 2006 工作坊期間, 都待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擔任 jackie team 的 TA, 認識了很多人, 相當充實, 連上網收 e-mail 的時間都沒有.

昨天上午聽了很多人的 speech, 包括哈佛法律學院的 Heather 講關於智財權與專利申請之事, DA 的 MFA + MD Fanny Liao, Nokia + Helsinki Media LabSheible, 還有台灣在做互動設計的諸位教授, 以及在 MIT 建築系 & MIT Media Lab 的先進們,... 簡報正在進行中的 projects, 以及他們對於夜市的一些詮釋和概念, 獲益良多.

明天將是這個 workshop 的最後一天, 並會在下午對外開放進行成果展示. (今天晚上大概又會是一個不眠之夜了吧...)

related links:
「夜市2006」:台灣文化與科技應用的精彩對話 (via EpochTimes)
台灣夜市文化搖身變為科技創新舞台 (via PacificNews)
Filip's Flickr Set of Nightmarket 2006


2006-06-16

[轉] Stephen Hawking 在港主講「宇宙的起源」全文

(via djy)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於6月15日,在香港科技大學以「宇宙的起源」為題,發表演講。他說,宇宙學近年雖取得驚人進展,但眾多問題仍未解決,包括宇宙的未來將會如何,宇宙最終會否永遠膨脹,人類從何而來,人類為何在這裏等。(...more)

related links:
宇宙仍是個謎團 霍金在港主講「宇宙的起源」全文
史提芬·霍金 - Wikipedia


2006-06-13

IDI's final show!


Experientia, 一個國際的經驗設計顧問公司的 blog 得知, IDII (Interaction Design Institute Ivrea) 今年的畢業論文展前幾天剛展完. 其中幾件作品的論文, 可由該po文中下載.

一直以來都覺得 IDII 的作品, 是真正彰顯互動設計研究價值的學域. 融合高度設計敏感度的同時, 也在落實人種誌 (ethnography) 等質化研究方法, 讓互動設計不再只是藝術表述形式或單純的技術實作, 而是有完整架構的設計研究. 同時, 由於 IDI 的 staff 有許多來自業界, 因此研究成果又能與產業願景接軌, ...真的很值得去細看每一件作品的內容.

related links:
Interaction-Ivrea's final show (via Putting People First)
[前po] I-Design at Domus Academy
[前po] IDII in Milano
[前po] 驚見IDII 第一位台灣人


2006-06-12

web 2.0...

其實我一直不清楚什麼叫 web 2.0. 之前炒得沸沸揚揚. 後來因為和別人交談時的需要, 所以我必需得知道什麼叫 web 2.0. 但是問了幾個人之後, 我還是不清楚什麼是 web 2.0, 因為每個人講的也不一樣. 直到今天看到了中時部落格的這篇文章, 才比較知道什麼是 web 2.0...

related link:
別被 Web 2.0 嚇到了 by 陳豐偉 (via 中時部落格-部落格新聞)


新異數

昨天和 chialin 一起去看最後一天的元智資傳第九屆畢業展「PLUG IN 新異數」, 遇到了小乖及其美女友人, 還有 dAb 和他的研究室同窗.

想當年, 我們那年好像是第一屆開始搞互動的. 在王照明李其瑋兩位雙塔老師領軍之下, 今年的畢展已經有不少組勇於做互動的了. 我直屬學妹那組做了一套組合式積木玩具夜燈, 只要把一些 bricks 接起來就會發光. 還有其它組做了像是虛擬跑步機, 讓人在實體跑步機上慢跑的同時, 3D 虛擬場景裡跟著移動. 還有一組是運用 ARToolkit 設計了一套類似大富翁的遊戲..., 等等. 我覺得在大學時期做互動真的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不止是設計能力與實作技術的挑戰, 同時財務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除了互動作品之外, 各組的作品都表現了相當強烈的創意及商業可能性, 頗感欣喜. 不過, 若硬要說什麼缺點, 大概就是設計方面, 好像還有一些可以再用一點力的空間. 一些基本的平面設計原則如 grid system, proximity, etc 在平面品項乏有落實. 不曉得這和一些設計組的老師逐一離去有沒有關係. 雖然資傳系號稱整合資訊, 傳播, 與設計, 但我會期望既然要辦畢業展, 就要能夠盡量展現出設計的 sense 和 profession. 不過, 整體來說, 我覺得學弟妹的表現真的很優秀, 這屆畢籌的企劃也很棒, 充份運用了各種虛擬的 (blog, e-mag, web...) 或實體的 (MRT, mag, event...) 媒體通路. 總而言之, 看到學弟妹就好像看到當年的同學一樣, 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好像跨足各行各業都不是問題, 最後也真能達到自己的理想標地.

related links:
:::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九屆畢展「PLUG IN 新異數」:::
﹝PLUG IN 新異數﹞BLOG
Plug In 新異數 - 展場導覽
新異數,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九屆畢業展 (via Gaspar)
新異數 元智資傳第九屆畢展 (via 有沒有都沒差)
元智資傳畢展參訪後記 (via 有沒有都沒差)


2006-06-11

DigiArch @ bbs.yzu.edu.tw

昨天上元智風之塔的 bbs, 驚覺荒廢已久的 DigiArch 板收到即將關板的最後通牒. 這個板是當年大四的時候, 也就是剛甄試上研究所時所創立的一個板, 專門整理和數位建築 / 互動空間 / 新媒體 / 設計運算...等相關議題的文章.

大概是一年多前, 我把這個板移交給其它人, 就很少再上去光顧了. 不過, 今天再次回顧該板的第一篇到最後一篇 post, 驚覺以前有一些不錯的討論跟想法, 也有很多很棒的資料, 如今即將面臨被銷毀的命運實在覺得很可惜. 此外, 因為以前只要看到的屌貨, 就會整理在上面, 所以, 在回顧以前的討論串的同時, 也彷彿看到自己邁向互動設計這個領域的學習歷程與蛻變, 心中感觸滿多的.

在回顧文章的同時, 我還發現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我自以為這幾年來, 不斷地吸收互動的新知, 視野應該會有所不同. 然而, 當我回顧過去那些整理的文章的時候, 卻赫然發現其實我們一直都還在追隨著過去很久以前相同的想法; 例如一篇在 2003 年發表的關於數位家庭 (digital home) 的文章, 寫法與論調居然和今天的完全一樣. 換句話說, 其實我們一直吸收的是一樣的東西, 只是每個時期寫法不同, 但我們讀過卻忘了. 或許是因為我們一直達不成那樣的 vision, 所以我們才會一直覺得那 vision 還很遙遠吧... (所以也還不斷地在追趕...)

另一件事, 就是我覺得 bbs 這種介面有時候似乎比 blog 更能激發討論. 因為 bbs 是純文字的介面, 簡潔, 速度快, 所以很容易一個主題就這樣 follow-up 成討論串. 而且, bbs 是極小眾, 所以回文內容可以比較 easy, 大家比較願意討論. 而且, 因為是小眾, 往往 po 文的就那幾個人, 所以每個人不同時候的思考歷程與關注的方向, 都可以無形中反應在文章脈絡之中, 我覺得這對一個類似 study group 來說, 是最可貴的資產.

related links:
元智大學風之塔 WebBBS


2006-06-09

[轉] 谷歌略有悔意? 承認妥協不舒服

有趣的報導. 為了利益而拿自己的專長交換, 卻突然發現交換之後無從得利...?

(quoted from djy) 谷歌的共同創辦人布林 (Sergey Brin) 星期二承認,谷歌配合中共的監控要求是對公司原則的妥協。布林說“我們認為也許我們可以妥協我們的原則,但最終能為中國人提供更多的資訊,成為更有效的服務商,也可能讓我們更能擴大影響。”... 谷歌的主要網頁 http://www.google.com 因為被中共監控,在大多數中國的省份無法連結,而且在 5 月 31 號全中國都無法連結。谷歌中國網站 www.google.cn 沒有顯示批評中共政府的搜尋結果的報導,布林表示“我們的聲譽肯定受傷。”不過他說只有 1% 的中國用戶使用 google.cn,大多數使用沒有過濾的 www.google.com (...more)


2006-06-07

遊交大應藝畢展 + 工研院創意中心


猴兄的邀請, 今天和 ohno, 阿坤, filip, 還有 filip 的大學同學: 一位即將前往英國去 Zaha Hadid 事務所上班的達人, 一道前往新竹展開又一次的互動之旅. 我們先到交大看交大應藝所的畢業創作聯展, 途中亂入了瑞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駐交大辦事處, 以及交大藝文空間 1F 展出的台日三校未來旅行設計展. 交大應藝所的畢業聯展, 感覺概念完整且清楚, 呈現的感覺也不錯, 滿有應用藝術所一貫的格調. 關於這部份, 猴兄在他的 blog 已經整理了一篇圖文並茂的精彩短篇心得.

在離開交大之後, 大家便緊接著當日的主要行程, 前往工研院創意中心. 之前對這樣子的一個媒合創意 / 研究 / 產業的平台感到相當好奇, 一直在找機會看能不能亂入. 可惜今天創意中心大家都跑去 "上課" 了, 不過還好有中心主任助理李佳美小姐, 為我們導覽創意中心的環境及硬體設施. 創意中心的工作環境有幾項不錯的設計, 例如活動式的隔板, 可移動的個人工作空間, 讓研究員之間可以很方便且動態地進行各種交流活動. 此外, 也有專門的剪輯室, 以及工作間, 提供各種工具讓 idea 在發想的同時得以立刻以實作檢驗.

創意中心的角色之一, 是透過課程, 各類型活動, 或是媒合不同產業的方式等, 提供產業一些新的創意, 創造產業再創新的機會. 其實大家最想問的, 是關於創意中心的具體維運模式, 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如何導入產業價值鏈當中的問題. 不過這些方面, 目前也還是處於探索階段.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 在創意中心工作的研究員, 應該是很能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項目, 並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發揮. 此外, 又有院內其它單位的技術支援, 所以在這邊做研究, 應該會很歡樂.

related links:
工業技術研究院 創意中心
創意中心徵才公告--創意中心尋覓研究員或計劃主持人
瑞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碩博士課程
大順日參訪交大應藝畢展 (via What the Video can be?!)
photos by filip


2006-06-05

感謝 denny 台南招待


感謝 denny 冒著延畢的危險所拍攝的日式豬排吧一隅

話說這次去台南成功大學參加研討會, 一回到台北, 忙於處理其它事, 而一直沒能好好報告一下這次到台南短短三天卻豐盛的旅程. 這一趟台南之旅, 雖然少有 "互動" (都是純藝術, 純設計, etc, 沒有互動), 但還是超 high 的.

6/1 晚上, 我們去了台南海安路藍曬圖 Pub, 一邊談論著 "人因工程與互動設計之接軌與縱效", 一邊啜飲著沒有味道的蘇打水. 然後又在海安路旁的露天飲料吧, 看著戶外投影在牆面上的全民大悶鍋, 徹底把自己當成白痴一樣, 和周圍用餐的客人們一起放空與狂笑. 值得一提的是, 我在這裡品嚐到了到台南之後的第一杯薯條. 吃下第一口, ...感動到眼淚差一點又噴出來. 很快地嗑完之後, 又跑去點了第二杯. 嗑光之後很滿足地回 denny 家睡覺了.

6/2 晚上, denny 又帶我去吃只有外地人跟觀光客才會吃的福記肉圓, 喝超健康的豬骨湯. 然後, 我們在民族路巷子裡某個騎樓改建的外露吧台--日式豬排吧 (mini bar), 享用了第二次的台南道地薯條以及日式豬排堡. 薯條共有四種口味--芥末蜂蜜, 蕃茄, 咖哩, 以及 (忘了). 老闆近期內還會開發兩種新的. 而豬排堡更是超好吃的, 口感豐潤飽滿, 入口即化, 我下次再到台南, 一定會再去吃. 我和 denny 在這麼特別的吧台用餐, 當然不忘身為互動人的角色, 便向老闆介紹何謂互動, 並向他說明互動設計對於夜店與 "third-place" 設計之重要性. 老闆聽過我們解說之後, 他說: "這好啊! 等我以後開一間比較大的 bar 我會願意嘗試看看!"

享用完超讚的薯條和豬排堡之後, 滿足地前往魚羊咖啡, 打算向 suno 嗆聲. 我們各點了一杯超香醇超濃郁的拿鐵, 並談論起關於 buffer 這件事. 我們一致認為, 台南真的是一個步調緩慢, 適於人居的城市. 惟有在這裡, 才有足夠的 buffer 去思考一些事情. 將來如果拿到博士以後, 不妨準備一支直笛進駐台南, 漫渡悠閒的學術生涯.

享用完魚羊咖啡之後, 我們再到台南誠品晃了一下, 便搭乘和欣客運夜車回台北. 非常謝謝 denny 連日來的招待!

related links:
台南海安路 (via bluejohn's 旅行網誌)
What is a "Third Place"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台南互動一日遊 (via suno)


2006-06-02

台南遊---成大工設人因實驗室

繼先前 suno 台南考察之後, 前天晚上我也搭和欣客運跑來台南參加成功大學舉辦的 CREDIT 2006 數位生活科技研討會. 因為之前聽我們互動團台南分舵主南霸天 denny 有說過他實驗室有幾位老師也在做互動相關的東西, 因此趁昨天上午 present 完之後, 下午就順便請 denny 安排參訪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人因設計實驗室.

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人因設計, 使用者介面設計, 以及人機系統設計. 實驗室負責人之一的陳建旭老師熱切招呼下, 我們談的很愉快, 彼此向對方 demo 了過去做的一些 projects, 並交換了一些想法. 該組三年前有做不少 ARToolkit 的有趣應用, 此外, 陳老師表示他們實驗室正嘗試一些 physical computing 的 approach, 做一些 TUI 的東西. 在過去, 工設領域要做互動式的產品, 大部份都是屬於較難落實的概念性設計. 因為設計者本身未必有數位或電子的背景知識, 所以概念性產品要落實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以工設的立場, 最終還是會希望互動產品能夠量產, 並符合人因與心理需求, 回歸到互動式產品的工業設計鏈. 工設若開始嘗試以 physical computing 的方法去檢視一些想法的可能性, 相信對概念性產品設計能有一定幫助.

或許是因為研究領域的先天取向與著力點不同, 成大工設那邊給我的感覺, 在互動以及跨領域研究方面的發展雖然比較緩慢, 但是在傳統人因研究方法上卻是相當紮實而嚴謹的. 這讓我回想起之前 po 過的一篇 Donald Norman 寫的 "互動設計仍然只是一種藝術形式" 當中他所提到的人因工程領域的研究方法對互動設計的貢獻. 所以, 如果概念設計師能夠與互動設計師, 機構設計師, 與人因設計師一起共同開發互動產品, 在歷經一定時間的相互激盪與彼此消長之下, 相信產出的設計必定會成就經典. 衷心地期盼著更多跨界鏈結與合作的發生.

related links:
[前po] 互動設計仍然只是一種藝術形式
台南互動一日遊 (via suno)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所